中启学社专业活动记录 | ||||
活动名称 |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读书沙龙 | 活动地点 | 中启809 | |
时间 | 2015-5-06 18:30-21:00 | 朗读 | 杨艳、杨静 | |
主持 | 彭敏燕 | 记录 | 彭敏燕 | |
参加人员 | 杨艳、杨静、裴晶莹、彭敏燕 | |||
内容 | 客体关系治疗第九章(本书完结)—文艺作品中的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素材: 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接近象征性,邪恶的女巫、后母---坏客体的象征;好女巫、神仙教母—好客体的象征。 《白雪公主》:继母,坏客体,想害死白雪;父亲,软弱,帮不上忙;小矮人,好客体,收留了白雪,并救她多次;王子,好客体,爱上白雪,并和她结婚。结局善良获胜,摧毁邪恶。 《灰姑娘》:继母和两个继母带来的姐姐,坏客体、总欺压灰姑娘;父亲,缺席;神仙教母,好客体;王子,好客体,爱上灰姑娘,并和她结婚。结局两个姐姐当伴娘时被鸽子啄瞎了眼睛。邪恶没被摧毁,只受到了惩罚,好与坏的整合。 《瓦西丽莎姑娘》:母亲去世前送祝福女儿并送了一个洋娃娃,遇到困难时可向娃娃求助,洋娃娃—过渡客体。 《华生博士》:博士把自己化成了两个人:吉可和海德,好和坏能在同一人身上存在。 | |||
一句话 总结 | 杨普堰:文化中童话,电影里描述的客体关系里的双重自体,引申出对于中国神话故事里关于人的隐喻,如何推动心理治疗的潜力,以及结前语言期非语言方式编码的探索,进一步联想到了催眠,中关于隐喻的一些材料,可以参考童话或者神话。 敏:今天客体关系最后一章,非常好,从童话故事中感受到了,客体关系的存在,很多童话感受到了新的不同意境。 化境:这本书竟然读完了,抽象的客体关系呈现有了与实践接轨的示范,尤其是今天的内容,给出了如何在现实的作品中汲取咨询资源的经验。 杨静:文学作品中的客体关系对于咨询师和生活的启迪意义。 |
欢迎光临 中启心理论坛 (http://www.psy8.cn/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