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mao 发表于 2015-12-24 08:26
读这本书,让我想起在学社读《精神分析引论》中的一些内容。
中启学社活动组-陈君君(916113008) 9:27:53 “一位不称职的母亲如果没有回应孩子的哭声,这样的哭声将会一直回响在孩子的人生中。梅兰妮•克莱因说过,我们的一生会不断回到婴儿时期的精神状态,这些痕迹会留存于我们今后接人待物的过程中。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跨越分裂的世界观而拥有整合意识,没有经历这一重要的过程,那么成人以后他会运用最初的思维模式,并引发恶果。孩子将“好”和“坏”分解开来,这种思维方式会在他长大成人后再次出现。他会依赖“非黑即白”的思路,倾向于将人们分成盟友或仇敌,或者在自己幻想出来的世界中,只有善良与邪恶,两者彼此争斗抢夺主导权。”引自《不布什心理传》 | |||||||||||||||||||||||||||||||||||||||
中启学社活动组-陈君君(916113008) 9:29:22 求高人帮我理解一下,什么是:没有跨越分裂的世界观而拥有整合意识? | |||||||||||||||||||||||||||||||||||||||
中启学社活动组-陈君君(916113008) 9:31:23 今年5月前后,婷婷在学社推荐了这本书。看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 |||||||||||||||||||||||||||||||||||||||
中启学社活动组-陈君君(916113008) 9:31:46 是《小布什心理传》 | |||||||||||||||||||||||||||||||||||||||
中启学社裴晶莹(1780864562) 9:55:49 梅兰妮•克莱因在客体关系里就人的成长过程和形成问题的点有一种划分包括:一种是偏执--分裂状态(位态),一种是抑郁状态(位态) 如果不能跨越而停留于偏执--分裂状态(位态)就不能拥有“扣两端而执其中”的整合能力。就如引文中的状态 依赖“非黑即白”的思路,倾向于将人们分成盟友或仇敌,或者在自己幻想出
|
laomao 发表于 2015-12-28 09:16
这本书目前还没找到电子版
杏仁 发表于 2015-12-25 08:32
[/td][/tr]
[/table]
欢迎光临 中启心理论坛 (http://www.psy8.cn/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