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启心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治疗与改变同行——学习客体关系的意义

[复制链接]

50

主题

56

帖子

52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20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16:40: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NNZ 于 2015-12-30 16:41 编辑

治疗与改变同行


人格改变,是一个困难又长期的过程。困难在于,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看不到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即使看到了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甚至我们已经把身边的朋友、儿女都拉进了漩涡。在日常生活中,失败、孤单、争吵等等不愉快时有发生,人们会反思:“如何才能改变现状”;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往往会问:“那我该如何改变”;经验不足的咨询师也常常急切地问督导:“我该如何帮助来访者改变”。这种对“改变”的迫切渴望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可高速也意味着危险,“急功近利”得到的通常是更为糟糕的结果。
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心理咨询,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耐心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但是,在与心理问题的“长期战”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温尼科特曾经治疗过这样的一名儿童,她最明显的症状是每天偶发的痉挛。当温尼科特初次接待她时,她一直在哭,不经意地拉着温尼科特的领带。后来,她开始啃咬温尼科特的指关节,展现出攻击,并最终对外界事物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在此之后,她的痉挛消失了,也健康地成长着。孩子对外界的攻击性是至关重要的,这名儿童的母亲约束了她攻击性的释放,也因此造成了种种症状。当孩子能够自由表达攻击时,她的症状也自然消失了。
所以其实很多时候,为了“改变”,我们要做的很简单,只是换种方式重新体验。这个过程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早年成长的经历塑造了每个人的性格、态度,甚至是“症状”。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内化与认同的过程,从认知行为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形成图示、策略和联结的过程。只有不断地更改、实践,才能产生新的习惯。
一位来访者,总是小心翼翼的面对治疗师,不敢“越雷池一步”。稍微迟到一会,便会十分紧张,连坐下都要试探治疗师的意思。在生活中,他也不敢拒绝别人,别人无理的要求总是被动地顺从。究其根源,他有一个崇尚“棒打出孝子”的父亲,和一个惯用“冷暴力”的母亲。当他冒犯或拒绝父母时,他的父亲会打他,母亲会很长时间对他不理不睬。在他的心中,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期待:当我触犯到别人,拒绝别人时,别人一定会攻击、疏远我。于是,他便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这样的恐慌中。
那么治疗师做了哪些工作呢?首先是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渐渐不再担忧被攻击、被拒绝;然后是不以来访者父母的行为方式对待来访者,同时解释来访者问题的原因。这便是一个长期的修正过程。
当我们追求个人成长、心理自助时,因为没有治疗师的陪伴,会更加困难。探索心灵时,治疗师是坚强、不离不弃的旅伴;而自我成长时,不断地学习、思考会成为我们前行的提灯。对于理论的把握帮助我们看清自己,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我们也可以反思自己、锻炼自己的新方法。“改变时的痛苦总是大于现在的痛苦”,这是任何心理治疗流派都公认的观点。但也只有改变后,我们才能迎来一个自由的、崭新的世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启心理论坛  

GMT+8, 2025-7-1 23:04 , Processed in 0.06919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