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顾第二章第三节知识点
对12个催眠体验的现象学特征进行了探讨:(1)注意的体验性专注;(2)不费气力的表达;(3)体验上的、非概念上的参与;(4)自愿体验;(5)时空关系上的灵活性能;(6)感觉体验的改变;(7)参与中的起伏;(8)运动/言语抑制;(9)催眠逻辑性;(10)隐喻性加工;(11)时间扭曲;(12)健忘。
一般来说,这些现象说明催眠状态是体验性学习的一种理想状态,人们可以在催眠中发展深层注意关注能力,以允许无意识过程进行创造性的操作。
二、学习第二章第四节:催眠治疗师如何组织催眠事件
主要分成四个阶段:
1、 创建背景:催眠的准备阶段
两个目标。第一,接收来访者的交流信息。第二,与来访者进行有关催眠过程性质的交流。
2、 形成过渡:催眠的诱导阶段
一般性诱导原则:
(1) 确定和集中来访者的注意力;
(2) 缓慢引导和弱化意识心理;
(3) 进入并利用无意识心理。
3、 建立所需变化:催眠的利用阶段
治疗师在创建体验重构的多重可能性的同时,遵循着体验上的去框架化(如诱导催眠)。
许多催眠治疗程序可以做到这样的效果,这些过程中的每一种一般涉及(A)接近和转变无法接受的体验(限制),(B)接近并有规律地利用来访者强有力的但是之前分离的资源(资产)。
指导来访者了解并重组已有的资源。
4、巩固催眠知识:结束和扩展催眠
两个步骤:
(1) 结束催眠。通常包括一般性的自我欣赏暗示、催眠后暗示、一般性或特殊性记忆缺失指导、催眠终止交流,10-15分钟。
(2) 概括催眠知识。催眠知识能够扩展到来访者生活的其他方面。用10-15分钟对来访者催眠体验的讨论。或者布置家庭作业、自我催眠指导、“非”催眠策略(如行为治疗、家庭治疗、身体工作、工作发展)。
这种结构既可以应用到单一疗程中,也可以应用到整个治疗过程中。
三、催眠实操(王益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