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启心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文艺作品中的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素材

[复制链接]

119

主题

158

帖子

54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4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8 21:0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启学社专业活动记录
  
活动名称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读书沙龙
活动地点
中启809
时间
2015-5-06 18:30-21:00
朗读
杨艳、杨静
主持
彭敏燕
记录
彭敏燕
参加人员
杨艳、杨静、裴晶莹、彭敏燕
内容
客体关系治疗第九章(本书完结)—文艺作品中的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素材:
  
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接近象征性,邪恶的女巫、后母---坏客体的象征;好女巫、神仙教母—好客体的象征。
  
《白雪公主》:继母,坏客体,想害死白雪;父亲,软弱,帮不上忙;小矮人,好客体,收留了白雪,并救她多次;王子,好客体,爱上白雪,并和她结婚。结局善良获胜,摧毁邪恶。
  
《灰姑娘》:继母和两个继母带来的姐姐,坏客体、总欺压灰姑娘;父亲,缺席;神仙教母,好客体;王子,好客体,爱上灰姑娘,并和她结婚。结局两个姐姐当伴娘时被鸽子啄瞎了眼睛。邪恶没被摧毁,只受到了惩罚,好与坏的整合。
  
《瓦西丽莎姑娘》:母亲去世前送祝福女儿并送了一个洋娃娃,遇到困难时可向娃娃求助,洋娃娃—过渡客体。
  
《华生博士》:博士把自己化成了两个人:吉可和海德,好和坏能在同一人身上存在。
     一句话
  
      总结
杨普堰:文化中童话,电影里描述的客体关系里的双重自体,引申出对于中国神话故事里关于人的隐喻,如何推动心理治疗的潜力,以及结前语言期非语言方式编码的探索,进一步联想到了催眠,中关于隐喻的一些材料,可以参考童话或者神话。
  
  
敏:今天客体关系最后一章,非常好,从童话故事中感受到了,客体关系的存在,很多童话感受到了新的不同意境。
  
  
化境:这本书竟然读完了,抽象的客体关系呈现有了与实践接轨的示范,尤其是今天的内容,给出了如何在现实的作品中汲取咨询资源的经验。
  
  
杨静:文学作品中的客体关系对于咨询师和生活的启迪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启心理论坛  

GMT+8, 2025-7-1 21:51 , Processed in 0.06805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