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款熟人匿名社交App“秘密”甫上线,就在朋友圈蔓延,上线次日即蹿至社交应用榜NO.1。无数让我们瞪目结舌的秘密躺在那里。最常见的话题大约有——
“今天终于被男朋友推倒了!你知道勾引一块木头有多难吗?你造吗你造吗?”
“果然是30如狼40如虎,老娘现在也满脑袋惦记这件事了,不过话说回来,今天那个快递小哥还是蛮帅滴哦……”
“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喜欢在床上撮脚皮啊?”
……
“秘密”之所以那么有市场,最本质地,还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秘密。传播学研究人员就表示,几乎每个人(超过95%的人)都有关于自己的一件事或一点信息瞒着别人。(专家说,还有5%的人说自己没有,那可能是在说谎。)很多人都纠结于是否要把秘密告诉别人,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告诉别人。
一般人们的秘密涉及的话题要么是自己认为不体面,要么以为别人会觉得不体面。
“秘密”上公开的绝大多数“秘密”,都算不上货真价实的秘密。它们并不是现实层面的私密行为,而只是被心理治疗师归为“不敢/不愿意/不好意思”公开的隐秘想法而已。有关私人秘密的问题曾收到了读者的很多回复,涉及未成年少女怀孕、20多年的婚外情、性虐待、心理健康和色情成瘾等话题。有些人会把工作中的秘密瞒着家里人好几十年。他们的秘密涉及的话题要么是自己认为不体面,要么以为别人会觉得不体面。
劳拉·赫奇科克的祖母把秘密带进了坟墓。赫奇科克是一位作家,家住密歇根州法明顿希尔斯,她说她的祖母总是坚持说自己是个孤儿,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不愿意抚养她。但在祖母95岁去世后,家里人通过宗谱搜索发现,她实际上由父亲抚养长大,并且有11个兄弟姐妹。
赫奇科克说,当她得知祖母的秘密时,她为自己的父亲感到很生气,他一直到去世都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有一个大家族。赫奇科克说:“它会折磨你,你会想知道发生了什么,还有她经历了些什么,让你很想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她也许永远不会知道祖母为什么会瞒着他们,但她猜测,在一个继母只比自己大三岁的大家族里长大肯定有很多痛苦的回忆。
专家说,我们往往会觉得秘密是见不得光的,但秘密也不全是负面的。有时我们保密是为了保护所爱的人或一段关系。我们跟不同的人保守秘密。有的秘密会瞒着家里人或其他人,有的秘密全家都知道并且齐心协力瞒着其他所有人。
隐藏与窥探,是我们这些聪明的人类为了构建出一个看起来无限美好的文明社会所付出的必然努力。
我们为自己列出一大堆细碎的行为规则,规定哪些行为是美好的、值得称赞的、可以公开的,另外哪些是必须偷偷摸摸甚至完全禁止的。为了保持大家眼前的世界大体上美好,我们共同约定把一些不够美好的个人行为隐藏起来,哪怕它们本身都实属自然。
或者任何一个亲爱的读者此刻头脑中正在浮现的“不适合公开的言行”。对此,有句话说得很明白——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我们都不是我们自己,而是自己的形象大使。但是,那些被我们关押在私人空间中的秘密行为常常不甘心,总是会在莫名的时刻跳出来提醒我们:“别装了亲,你并不是看上去那么高雅!”
所以,下意识地,我们都会对发生在其他人身上那些丑陋的、阴暗的、不适宜公开的事情感兴趣,为的是寻找一份现实的证据,以证明不只我们自己不够美好,我们大家其实都一样。如若秘密的主人还是我们每天见面的亲友邻里,这种阳光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共通性,方便了我们在相互鄙视的同时相互安抚慰藉。
反观自然界我们可爱的动物朋友,它们就没有这些自找的麻烦——在那个原始且野蛮的世界之中,从来没有一种动物会花费心思去隐藏自己的行为(?),自然就没有人感兴趣去窥探——谁爱看谁看,老子还要奔忙生计晒太阳呢!
所有的秘密都渴望被公开
在很多电影和电视剧中,秘密是引人入胜的情节推动器。但瞒着所爱的人会导致关系出现情感裂缝,会改变我们交流的方式。研究表明,有秘密瞒着配偶时,关系的满意度就会下降。对某个秘密考虑得越多,就越想公开这个秘密。爱荷华大学研究秘密的传播学教授塔玛拉·阿菲菲说:“当我们有秘密并且反复想的时候,就会形成压力,身体就会不舒服。要让身体回到健康的状态,我们就需要把秘密公开或者不要让自己再纠结于这个秘密。”她说,研究人员称之为“发烧模式”(Fever Model)。想来,所有的秘密都渴望自己不再是个秘密。
在童话《长了驴耳朵的国王》中,国王为了不被国人耻笑,每个月都把发现这个秘密的理发师杀掉,直到一个聪明的理发师谎称“我什么都没有看见”才保住了一条小命。但是保守秘密实在不容易,理发师最终忍不住还是把它讲给了森林里的一个树洞听——结果,每当人们路过这棵大树,都会忍不住摘下一片树叶吹哨子,而吹出来的歌曲就是“国王长了驴耳朵……”于是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这件事,国王一怒之下,把每天顶在头上的帽子摘下来,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那个神奇的树洞虽然出卖了国王的秘密,但实际上也的确拯救了他——终有一天围观的人们会淡忘这个新闻,国王可以从此不必再费心遮掩自己的驴耳朵。
简而言之,对于触犯了禁忌的人们来说,接受惩罚虽然痛苦,却也意味着整件事情的最终了结。等待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到来的惩罚常常更加折磨我们脆弱的灵魂。摔碎花瓶的孩子都害怕被爸爸发现打屁股,可是等到爸爸的这顿屁股结结实实地打完,也就不必继续在无边的忐忑中焦灼等待了。
当然,除了呼唤惩罚(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惩罚),主动暴露自己的秘密的,背后还有一个普遍的心愿,就是试探周围人的态度,看看是否“就算我的这个秘密有朝一日被公开,我也会得到大家的原谅、宽恕和接纳,而不是众人的批评、蔑视和疏离”?我们都想确认自己不会被抛弃。
如何判断是否应该公开秘密?专家说,要格外小心。
如果公开秘密会伤害别人,不会有任何益处,那么就不应该公开。几十年前有过婚外情?如果已经过去很久,而且现在婚姻很幸福,那还是守口如瓶吧。
除非你有很好的治疗师,否则做决定得靠自己。阿菲菲博士说,要检查你的动机是不是出于私心?有想卸掉包袱的欲望,或者觉得道德上有义务说出秘密,这些并不是给别人造成痛苦的足够好的理由。想想说出秘密会给对方产生什么影响,还有对双方关系以及其他人的影响。对长远的利益和眼前的弊端进行权衡。
阿菲菲博士说,人们透露秘密的方式通常有五种——
当我们认为对方会是消极的反应时,我们会更有可能间接地暗示,比如通过第三方转达。
我们可能会提前彩排,或者背地里希望秘密会泄露出去。
有时我们会循序渐进地告诉对方,一开始只说出一部分以判断对方的反应。我们可能会假设某种情形,比如“如果发生这种事……你会怎么想”,或者假装秘密是别人的,比如“我的同事约翰有一个秘密……”。
有时我们会生气,等到气头上将秘密脱口而出,阿菲菲博士称之为“将计就计”战略。
还有就是最直接的方法:平静地说出来。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秘密的传播学教授安妮塔·万杰利斯蒂说,很重要的一点是向对方解释为何要告诉他们这个秘密,比如“我告诉你这个秘密是因为我在乎我们的关系”,或者“我相信你会为我保密”。万杰利斯蒂博士补充说,解释我们的动机“有助于减少说出秘密可能带来的压力、不确定感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