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培训导读: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的热门课题。
已有的研究成果似乎表明:精神病理现象并不只是大脑一个或几个区域的功能失调,而且涉及与认知过程有关的数个不同区域的整合功能。按照此观点,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应当去探讨有关脑区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情况。
精神药物并非简单地直接地作用于某一特异性受体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很可能是:药物通过调节广泛分布在大脑皮层和皮层下区域的神经通路的联系而发挥作用。
精神和物质的转换关系、转换形式和转换过程至今仍属于“暗箱操作”,如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物质基础,精神应激致病的中介因素,心理治疗的生理机制,心身疾病的病理机制等,都有待探索。精神活动的物质载体和运动形式之谜至今尚未破译,尤其是其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
精神病学的未知问题很多,从宏观上对精神疾病本质的认识到微观上对某种疾病的诊断和处理都很有必要加深探索和研究。
一、目前的重点、难点和热点
(一)精神病理学过分简单化
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的热门课题。具体疾病的前沿问题可读本书的相关章节,但总体来看,精神疾病病理学机制的过分简单化思维是阻碍本学科迅速发展的瓶颈。
由于近百年来生物医学巨大的进步,使人们觉得彻底认识和控制疾病的美好前景似乎为期不远。这种海市蜃楼式的幻觉和急功近利的欲望使得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自信,对疾病的本质往往强烈地倾向寻求单一化的解释,对疾病的发生往往强烈地倾向寻求单一的原因,而对多元化解释和多因素致病的观点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这种简单思维使得我们对本来就知之不多、极其复杂的精神疾病更难明真相、难究其因。最新的精神分裂症家系连锁研究还在继续证实和强化着这种简单的“逻辑推理”。所谓基因组扫描的连锁方法,确实能有效地绘制出由主效应基因导致的罕见的遗传疾病的相关基因位点,但对绘制参与复杂遗传疾病的、病理效应较小的多个基因,其效力就非常有限了。这就使得不同的家系之间、不同的研究之间,很难得到可以重复的结果。
精神分裂症,也许所有的精神疾病,是多基因疾病,有着复杂的遗传体系,如位点和等位基因的异质性(即存在多个基因和一个基因的DNA序列存在一个以上的变异)、上位性(即基因间无积累的相互作用)、多效性(即同一等位基因的表型多种多样,以及不完全外显和环境修饰)等。这种极端的复杂性意味着:临床诊断和某一基因型的相关程度很弱很弱。也就是说,以特定的等位基因或基因型来预测临床诊断的可能性很小。
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深刻印象:遗传是导致精神分裂症及很多精神疾病易感性的重要因素,但其遗传风险并不是简单地服从孟德尔方式,而更可能是在多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使然。
(二)诊断的敏感性、有效性尚需改善
精神现象很难用现有的、科学界常用的方法记录和估量。因此,基本上是依赖临床观察而作出的精神疾病的诊断,就不可避免地容易出现分歧。诊断标准的出现是精神病学的重大进步,诊断的信度已大幅度提高。但诊断标准的制定缺乏可供参照的“金标准”,往往是由众多的专家们综合不同学派的观点,并达成共识后制定而成的,标准本身就是折中的产物,具有很大的可讨论性,因而留下了不确定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