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考试提醒:
主页 > 心理成长 > 精神分析 > 文章内容

如何看待关系这面“照妖镜”?

http://www.psy8.cn2016-02-17 15:34未知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更多

“幸福决不是文化的价值标准。”——弗洛伊德

在我的日常心理咨询工作中,不管来访者最初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来到我的咨询室,比如人际障碍,家庭矛盾,情绪困扰,心身疾病等,大部分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出各种反映在亲密关系里的问题。有些是迟迟未能获得一段令人满意的爱情,有些是挣扎于一场遍体鳞伤的婚姻,还有一些看似伴侣关系和谐,但却深藏恼人心事无法诉与枕边人听。

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作家蒙田曾这样描绘道,“美满的婚姻要由瞎子女人和聋子男人缔成,我觉得此人对婚姻的了解可谓透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形容,“婚姻是战争,而且是一场持久战,没有赢家的战争。”看到这些将力比多升华为艺术的文人和哲人们所创造出的对婚姻的理解,本就迷失于爱情中的红尘男女们更加迷惑了,婚姻能带来幸福吗?如果不是,那么结婚还有必要吗?如果没有婚姻,爱情又要流浪何处?也许当我们看见被搬上大荧幕的自己,学习以一种心理学的视角正视己心之时,会有助于我们掌握爱的艺术。

“在变成动物的前一个晚上你想做什么?”“我会看《伴我同行》。”——英国电影《龙虾》

在《龙虾》这部充满荒诞讽刺色彩的半科幻黑色喜剧中,故事的设定很有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精神。在一套要么妥协配对,要么单身久了就真的会变成狗的社会法则里,你将如何选择?在一种以共同点为绝对信条来衡量伴侣速配指数的法西斯文化下,你是否会牺牲自我来换取看似光彩荣耀的生活?

一、“单身”是不是一种病?

影片中建构了一个专治“单身病”的宾馆。在极权主义的世界里,鞋子不存在半码,双性恋被禁止,这种非黑即白,不允许中间地带的世界观反映的正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原始防御机制——分裂,一如宾馆中的社会人与丛林间的单身者对立,全然不可和解。当我们以绝对化的观点去评价事物时,往往呈现的就是婴儿发展前期偏执-分裂位相的心理特点。因为对一个需要受妈妈照顾才能活下去的小婴儿来说,妈妈等于世界,如果妈妈在场并满足自己,世界就是美好的,如果妈妈没有做到,那么婴儿的世界就坍塌了。所以婴儿眼中的妈妈只有全好和全坏两种形象。假如一个人曾在某个发育阶段受创,那么他就很容易固着在这个点上。所以当有人出现看来特别偏激的思想或情感时或许可以思考一下,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执着和痴迷,到底是对正确和真理的追求,还是一种恐惧不安和控制欲在作祟?

所有私人用品均被没收,每个“单身病人”都被要求身着酒店派发的统一服装,虽然不乏艳丽的舞会礼服和热辣泳衣,但整齐划一的步调却并未带来“港姐”选美的赏心悦目,倒添几分贵宾囚犯的气质感觉。正如生活中孩子们常对家长在穿衣打扮上的强制安排颇有微词,从心理层面来看,也是因为存在感通常需要通过自由和独立来证明,它们标志着你是一个真实意义上的人,而不是一个复制品或附属品。影片中自慰之人会受到面包机烤手的惩罚,大家都需要上台进行“安利”般的演讲……如果寻找到合适伴侣的前提是以压抑自我,牺牲自我为代价,是否有可能人类这所谓的高级动物此时被变成阿猫阿狗之类的低级动物也无关紧要了呢?

二、婚姻不是“强制幸福”

从电影对“单身狗”满满的恶意中,不难令人联想到现实社会中主流文化对单身人群的各种不包容,比如“剩女”词汇的发明,对逼婚的热衷以及对离婚的鄙视态度盛行等。不过有趣的是,《龙虾》中的社会似乎并不存在繁殖焦虑,也即是说这个社会不容忍单身人群的原因不是需要他们生孩子,否则便不会出现对同性恋的认同。

真相最终依旧通过孩子这群断翅天使被揭开。宾馆的女店长宣布其中一对夫妇结婚时按惯例埋下了无数颗地雷中的小小一颗。她说,“如果你们吵架了,我们会给你们分配一个孩子,这通常对夫妻关系是有帮助的。”这个段子提供了两个相当重要的信息:其一,孩子的内在感受被忽视,被迫担当起父母危机的调停者。我们总是不难听到一些滞留于分崩离析的婚姻中的父母对孩子宣称自己是如何为了孩子忍辱负重,而这种藏匿自身人格软弱性把责任转嫁给孩子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吸收来自父母双方的负面情绪,生活于加倍的水深火热之中。其二,所有人的感受都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婚姻的表现形式必须和谐幸福,没有矛盾。这种婚姻内“强制幸福”的形式主义观念,无异于社会主流文化对人类情感的精神强奸,即你不开心不舒服甚至难过痛苦都不许表达不准反思,而要把黄连当鸡汤一样灌下去。如同我们在现实中鼓吹“正能量”之际,行的大抵多半是掩耳盗铃之举。围着遮羞布灌不下热鸡汤的伴侣何其多,于是双方兵分两路,分别小跑至各自的心理咨询师跟前,终于可以叹两口气掉几滴泪说上几句心里话。

《龙虾》中的机械性社会强迫人们进入一对一的关系,仅仅因为社会有一个“人不能单身”的一刀切价值判断,背后则是无限虚空的精神领地。这种价值观投射进现实生活中普罗大众对婚姻形式的崇尚,在哪一种程度上,其实也是出于心理上的“超我”强迫性地遵循一种未经仔细考量的传统和常规?

三、一个硬币有两面

在与那个极权主义的宾馆对立的丛林深处还存在着另一种极权主义。对于相爱的人,单身的卫道者们也发明了一套更为残酷的惩处措施。那惩罚后血淋淋的双唇,其寓意和宾馆中把人变成动物驱逐进森林的暴行并无实质区别。他们看似与敌人斗争,但本质上已经成为了和敌人一样的人。这种反向形成式的防御机制也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比如一些受过童年创伤的孩子,因为在意识层面需要表达对父母的愤恨,所以会选择和父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但这种选择上的坚决对立化实际意味着你依旧在以父母为风向标行事,你所做的一切并非发自内心,仅仅是为了证明你和他们看上去真的不相同。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康德与萨德》一文中,将康德和萨德联系在一起。前者是谨守道德律令的古典哲学家,后者是以性虐著称的淫秽作家,拉康把两者并置在一起并不是为了比较他们的异同,而是为了揭示同处启蒙时代的两种极端思想之间暗藏的联系。通过这一揭示,拉康表明萨德的反道德实践不过是康德真理的某种返回。用上文提到的防御机制来理解,有一层意思或许是说,理性所坚持的普遍性规则看起来是最合理的,但却是最无情不人道的。而为了维持这个规则的普遍适用,它必须被强加在个体身上,任何差异都必须被残酷排除:正如影片《龙虾》中不符合社会规则标准的人会被降格为低级动物。而在降格他们的同时,这些执行者本身其实已在精神层面同样落入低等动物的范畴。另外,或许拉康还给出了一个暗示,即当权者在追求符合阶级“美好”的唯一标准,攻击所有异类的过程中,会获得萨德式的“施虐”欲望满足和快感。这几乎和当今社会中父母强行干涉控制孩子的生活,伴侣要求对方如同理想化父母一样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而实施的“刑罚”没有什么区别。

四、爱情若盲目,婚姻成坟墓

如今这个电子时代中被虚拟网络所串联起来的个体遭遇通过影片中“只有电子音乐可以让人尽情独自跳舞”的台词不留余地地显现了出来。它暗示着我们每个人都无从选择,不辨喜忧地获得了同等分量的自由和孤独。

婚姻伴侣的本质是什么?消灭外界的舆论压力?逃离社会的变态监察?杜绝成为异类的风险?还是出于经济原因合作共赢?再或者说得哲学些——是用来挽救孤独?

大限将至的男主角为了避免成为动物,而选择了和一个带有反社会人格倾向的冷漠女人走进一段婚姻。这段婚姻最终令他唯一的亲人,那条可怜的狗,横死在浴室之中。如果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奔向婚姻,无异于是我们带着一身的稚嫩和恐惧把婚姻当成“二次投胎”,而当爱人头顶理想化的面纱被俗事揭开,婚姻只会成为另一个你想消灭的问题。

常言道爱情是盲目的,老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两句话倒颇有点心理层面的关联。爱情作为一种典型的人际边界不清的感情,这当中饱有我们在儿时与父母相处的情感和回忆,而如果我们单凭过往的经验和眼前之人打交道,便永远不可能看见真正的那个人,何以不称其“盲目”呢?如果不曾觉察真实情感,就永远也无法消解痛苦,所有的感受被压抑之后,只会变成一种无头绪的忧郁,这也是不少已婚人士出现一种身在“围城”之感的原因。

“盲目”在心理咨询中更成为一种常见之景。一些曾遭受过情感虐待的来访者会在移情的作用下把我投射成为一个同样会忽视、苛责甚至抛弃他们的对象,从而对我讨好,攻击,或者直接见诸行动脱落咨询。通过一种主动提前离开的方式,他们避免了被假想中的客体抛弃从而再次受伤的场景,同时也放弃了一个将我体验为新客体形象的机会。一旦这个心理学上著名的“强迫性重复”概念被移植到我们的人生,就当真成为了我们的命运。

五、比假装不爱更难的,是假装爱

当必须有一个人生伴侣成为一条不成文的法律时,“合适”与“赶时间”成为现代都市人的最大驱动力。《龙虾》中单身反叛军的女首领时常带着部下乔装成情侣出入城中看望父母,她扑克脸上的冰冷表情直到死前都几乎毫无变化。要在父母面前装作符合社会规则的人,这也成为我们身边的不少同性恋者依旧会按照当地法律规定选择一位异性结婚的原因。精英们努力维持人前人后的“幸福生活”,他们无疑都失去了太多:自由,人格以及爱的能力。

男主角和女主角的丛林之爱究竟能否回到都市兑现?或者那仅仅是两棵荒漠下的饥渴枯草在狂风暴雨的催促之下由荷尔蒙幻想出的海市蜃楼?在影片之外,又有多少主动或被动在一起相守终生的伴侣们,真的遇见过“爱情的发生”?你或许为了脱离孤独寄希爱情,你也可能为了回避异样眼光追求婚姻,但当你以盲目的身姿投入进一段亲密关系时,所谓的爱人于你而言只是饮鸩止渴。

心真的存在痛觉吗?为了维持人类的身份护照将就下不行吗?假装爱一个人,假装可以一起生活,毕竟为了达到父母的期望迎合他人的眼光总得有所牺牲不是吗?可电影告诉我们,抱歉,真的不能将就。比假装不爱更难的,是假装爱。生活,难的从来不是意识层面的讲道理和行为调控,潜意识情感才是我们真正的主人。

六、关系这面“照妖镜”

什么才是理想的伴侣?有人说要互补,有人说要相似,比如都流鼻血,比如都近视,比如都冷血。《龙虾》一片中设置了一个“夫妻必须要有共同点”的讽刺规定,而最终男女主角想要正大光明在一起所付出的代价——瞎眼,强化了规定本身的荒谬感。至于导演内心有可能深藏了一个更冷酷的隐喻:外在和谐的伴侣前提,就是两个人的“盲目”。

男人在洗手间里踌躇,选择结婚,就是选择瞎;选择不瞎,要么被追杀要么变龙虾。女人呆坐在咖啡馆里无所适从,窗外阳光灿烂。剧终。影片在婚姻问题上的基调无疑是悲观的,但这也让我们去思考另一个问题,眼见真的为实吗?

只有在关系互动的过程中,真相才会被揭露。关系作为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会看到自己的真相,但是世间总有缺憾,大部分的人并不喜欢自己的真相,有时候我们甚至会感到自己如此丑陋,和幻想不一样,以致无法接受镜子的呈现。因此一部分人选择最简便快速的方法就是摧毁镜子,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不用面对丑陋旳事实。另一部分人则开始修正这面镜子所映照出来的状态,直到自己也认不出自己。前者似乎总是在关系中遭遇失败和离弃,后者似乎生活变得空虚而匮乏意义。

无论是充满浪漫色彩的恋爱也好,还是添了几分柴米油盐的婚姻也罢,越是亲密的关系,越带有熟悉的气息,诱人回溯至人格成型之前的儿时经历。如果一个人自小对着父母赐予的“哈哈镜”长大,成年后势必会迷失在自我意向的幻觉里。至于那个流传已久的将心理咨询师比作镜子的说法,也并不在于镜子本身的魔力。因为很多时候,人们缺乏的并不是能力,只是一面足够干净又坚固的镜子,与一点凝视与发觉自我的勇气。

当你将自身的能量投进觉察,投入成长,你将发现深情对视的双眼,和澄清透亮的自己。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更多...栏目热点
更多...栏目推荐
解梦:梦境泄露出你的情感欲求
解梦:梦境泄露出
梦是人在没有自我约束时,潜意识层面的反应。梦本身可能没有意义,但是它所表达出…
更多...热门文章
更多...推荐文章
独家揭秘心理咨询全过程-实用自我治疗技能
独家揭秘心理咨询
你梦想成为心理咨询师吗?学习了心理咨询认证课程但面对求助者仍然无从下手?你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