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培训导读:后现代主义认为心灵、意识无法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
一、背景
在20世纪的西方思想界中,一个静悄悄但有时又不是如此静悄悄的思想与观念革命开始了,这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欧洲悄然兴起的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哲学、文化思潮。这种思潮出现后,很快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并迅速发展成为西方社会、学术界的显性话语。这种思潮携其所具有的怀疑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决绝态度和价值消解的策略,在大暴露当代西方各种社会问题和困境的同时,对现代艺术、文学、哲学、心理学、宗教、法学、教育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冲击,导致了各个社会领域的后现代转向。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德里达、福柯、利奥塔、伽达默尔、哈贝马斯、奎因、罗蒂、杰姆逊等。后现代主义衍生众多思想派别,如新解释学、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分析哲学等,也有学者把后现代主义分为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庸俗的后现代主义等派别。就总体来看,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形成一个严谨的理论体系。
二、心理学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心理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包含着许多不同的理论体系,如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话语心理学、多元文化论、释义心理学、叙事心理学、解构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女权心理学等等,这些理论观点尽管存在着差异,有时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对立和冲突,但有着一些明显的特征将它们维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西方心理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一)批判为先导,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无情的解构当代心理学中的后现代主义从时代的变迁、历史文化的角度对主流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否定,对唯物史观和科学方法论也表示怀疑。
1 反实在论。实在论论证了不同对象和属性的客观存在。心理学的实在论相信心灵及其属性的实在性质。后现代主义认为心灵、意识无法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实际上,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特性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建构出来的,并没有一个精神上对等的实体与之相对应。以社会性别( gender)为例,社会性别并非一个精神实体,我们根本无法确定男性或女性的社会性别的∀真实#本质。我们有的只是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一个社会建构产品。因此,社会性别的分析不是把它作为实体寻求其本质,而是聚焦于社会性别的表征,把注意的中心指向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社会性别的表述。心理现象并非独立存在的实体,心理学的概念也不存在一个客观存在的精神实在作为基础。
2 反主客两元论。现代主义心理学是建立在主观! 客观、物质! 精神两分法的基础之上的。依照经验论的观点,在主体的经验之外存在着一个客观世界,主体的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所谓的真理就是对客观世界真实的反映。后现代主义认为,主客两元世界的划分是现代主义的一个宏大叙事,并没有相应的证据予以支持。相应地,建立在主客两元论基础上的外源论和内源论之争也是站不住脚的。外源论关注环境因素对心理机制的影响; 内源论强调从心理现象的内部组织特性解释心理的生成。而后现代主义试图超越内源论和外源论隐含的主客两元论局限,把知识、心理的形成看成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这种观点不再纠缠于支配人类思想和行为的规律,而是转向研究我们用以建构知识和心理的话语实践。
3 反科学至上论。现代主义认为科学方法是使得我们达到真理的唯一方法。心理学中的后现代主义认为,所谓的客观世界和我们内在的精神世界不存在真假之分,心理学中的不同理论体系只是建构心理世界的不同方式,可以进行分析和比较,但是却不能依照其经验的效度进行验证和评价。行为的科学理论与日常生活对行为的理解都是可供解读的文本,只能进行解构和释义,不能进行真假判断。经验实证方法作为科学的方法也失去了它的特权地位。在后现代主义那里,经验实证方法仅仅是多种可供选择方法中的一种,并非方法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