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考试提醒:
主页 > 心理基础 > 心理基础 > 文章内容

以系统家庭治疗理论观点看青少年行为问题

http://www.psy8.cn2014-01-21 14:36未知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更多

在我国社会急剧变革的形势下,由于城市化,信息化,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产生了一系列突出问题。我们从日常儿童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儿童情绪障碍、品行障碍如厌食症、逃学、学习困难、游戏瘾癖、强迫症、神经衰弱、儿童感觉统合综合症等发病率明显上升。许多心理治疗家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目前出现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不能简单的解释为生物遗传或儿童本身的原因。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家庭内部的关系模式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问题的有巨大影响。

近年对家庭关系的研究在我国有了很大进展。特别在1997-1999年期间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由十多名著名德国心理治疗师对中国的100多名临床心理治疗工作者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培训,试图将德国的家庭治疗理论和方法“原汁原味”的引入到国内。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看,这堪称是中西方在思想、文化和方法论方面的一次双方亲历亲为的大碰撞。我们在参加这个为期三年的连续培训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德国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在分析我国当前家庭关系问题的实用性。以下我们试图以该理论的某些观点分析家庭关系的常见问题。

第一、以分化和融合理论分析当前家庭的问题

(1)父母对某个孩子的过度关注

在我国,有一些父母,通常是自己的情感不成熟的父母,总是要挑选孩子当中最稚气的一个作为注意的焦点,这个受到父母较多关注的孩子,倾向于以较高的程度与家庭融合,并因此对于家庭当中的情绪性压力、紧张具有比其他孩子高得多的易感性。与其他未受特别关注的同胞相比,这样一个孩子在寻找配偶,建立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方面常有更多麻烦,产生精神障碍和心身疾病的机会也大得多。在另外一些家庭,这种偏爱会激起同胞之间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不和。

(2) 家庭内的三角关系

家庭具有建立“三角关系”的现象。通常是分化差的两个男女结婚后,必定要相互依赖,相互融合。但由于分化越差,就越不能独立,也就不能为对方提供互补性的满足。为了稳定他们的情感关系,缓解相互指责造成的紧张性处境,结果第三个成员就被拉了进来,由此形成三人互动的局面。也即稳定的三角关系. 但是,三角关系的形成或”“三角化”,并不总是能够缓解紧张,“通过三角化来解决问题”的信念,又会有助于造成某些家庭成员的低分化状态。特别是导致子女的低分化,使其难以独立面对社会竞争。如一个自我为中心的父亲,往往要求儿子按他的观点、愿望行事,而儿子总是感到父亲对他控制过严、权利欲太强,自己没自主权,从而对父亲发出的任何信息持对抗性回应。父亲也就觉得儿子不可理喻,“儿子有病了”。但儿子觉着父亲有问题应找心理医生,其模式表现为“控制和反控制或对抗”。在这个家庭中如果母亲没有主见,即迁就自私的丈夫又疼爱儿子,母亲就会表现的犹豫不决,在父子俩中间成为可利用的、然而也易于被抛弃的筹码。母亲会成为一个没有自我,忙于平衡,整日愁容满面的人,有时会产生一些心身症,如失眠,心慌等。如果母亲表现的强有力,而又过度保护儿子,母子易于结成联盟,儿子表现为依赖母亲而对抗父亲,几经冲突后父亲可能放弃对儿子的控制而转为斥责、蔑视。这种三角关系会影响夫妻之间的亲密和独立。父亲可能游离于家庭之外,忙于工作或朋友之间的交往。在这里家庭成员的发展和停滞、独立和依赖、痛苦和无聊,互助合作与敌对分离、民主平等和相互控制、粘结成团和四分五裂的矛盾程度,都会以三角关系的互动表现出来。

第二、父母的愿望成为派遣子女的主导驱力

德国家庭心理治疗家 H.stierlin在论述了他提出的:家庭" 派遣理论"概念。“派遣”(delegation)理论认为,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无条件的忠诚和孝顺关系,很自然的父母要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使命交给子女去完成。于是受到委托、派遣的一个孩子,得到许可、受到鼓励,带着一项使命离开父母的圈子到外部世界去。但这种出走,经常是受到父母严格控制的,而且其宗旨主要是为了完成对于父母来说至关重要的一些任务。这些任务往往是父母尚未实现的追求,或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实现这些追求,满足这些需要的任务,现在由父母交给了孩子。

这种心理动力学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当前的家庭中。当然这也是一种必要的、合情合理的过程,它赋予生活以意义和方向。但是,这个过程目前在我国发生了明显的偏异,我们在心理治疗中看到了大量由此产生的病理性后果,例如:

(1) 使命对子女的天赋、资源储备,特别是与年纪相当的能力提出了过分的要求,使之不堪重负,把儿童作为成人来要求。如我们社会上广泛存在的现象,希望子女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文理百科出类拔萃。

(2) 使命引起子女严重的孝心冲突。比如说,一个孩子作为受派遣者从父母亲的一方得到的任务,是要贬损和攻击另一方。夫妻之间的战斗要孩子来完成。即以孩子作为父母斗争的筹码。

(3) 派发的使命互相矛盾,儿童无所适从。如既要其学乖听话,又抱怨他胆小怕事,不能自立。

(4) 子女领到了使命,却放不开手让其独立行动。比如父亲经常对儿子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还不按老子说的去办"。子女永远被当作小孩对待。

(5) 孩子被送出去却没有什么使命要完成。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受到家庭忽视或排斥的孩子。他们容易变成社会上游手好闲的人。

象在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发展启动时期的国度,上演着如此激烈的生存竞争,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为了一份象样的生活就得拼命去取得成功。特别是现在正担负着抚养、教育孩子重任的一代父母,是急剧变迁的年代中失去得最多的一代。名目众多的政治运动、上山下乡等,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耽误了全面发展的好时光。对于很多人,这份损失只有通过自己的孩子才能弥补回来。这样一股强大的成就动力,驱动着一种极其激烈的派遣过程。家庭驱动的这种“成功上瘾综合征”是导致心身障碍的重要原因。总之,家庭是一个人出生、成长的原窝,是一个人建立他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的发源地。家庭既是个体的资源,也可能成为个人发展的历史包袱。如果全社会以及为人父母者都注重研讨子女养育的科学方法,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就会大大减少。

8、家庭治疗的历史及在中国的发展

现代心理治疗最初是以个别会谈的方式进行的,心理治疗者通过与来访者的个别接触来实施治疗,如精神分析疗法等。大约从本世纪三分之一阶段开始逐渐出现了集体心理治疗的方式,每次接受治疗的不再是单个个人,而是一群就诊者,这就是小组治疗。这样一来,发挥治疗效应的除了治疗人员的热心和技巧以外,还加上了治疗小组这个集体的作用。家庭治疗就是集体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里,治疗对象不是临时组织的接诊者集体,而是一个家庭。家庭治疗产生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当时曾有几个有关家庭环境对精神分裂症之影响的大型研究。研究者为 Murray Bowen , Lyman Wynne , Gregory Batson 等,他们发现了不良家庭关系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这些研究对一些原本从事精神分析治疗的医生产生了影响,他们开始试行以病人的整个家庭作为心理干预的对象,并试图通过调整家庭关系来解决个人心理问题。如美国的 Nathan Ackerman, Carl Witaker, Murray Bowen, Don Jackson, Virginia Satir, 原西德才的 Helm Stierlin, 意大利的 Mara Selvini-Parazzoli 等。在 50 年代,家庭研究和家庭治疗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向前发展。一般人们将 50 年代确定为家庭治疗的奠基年代。根据高登拜克的意见有五种相互独立的学科及临床发展为家庭治疗的出现提供了舞台:

 1 、精神分析理论和疗法被用于更广泛的情绪问题,如触及家庭的治疗取向;

2 、系统论致力于研究构成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各部分的关系并将其知识应用在对家庭系统的观察方面;

3 、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研究,如家庭成员(如母亲)在疾病形成中的作用;

4 、儿童教育及婚姻咨询两个领域的发展;

5 、对新技术如集体治疗的兴趣日益增长。

在这些异源性的发展中,所谓的“第二代精神分析家”在这个阶段扮演着主要角色。由于这种治疗确能解决问题,所以很快引起注意,经过一番试验和发展,家庭治疗终于在理论构想和治疗技术上成熟。1962年是家庭治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年。这一年“家庭治疗” (Family therapy) 这一名称得到学术界正式确认,本专业的第一份学术刊物《家庭作用》 (Family Process) 也在这一年里创刊。尔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事实证明家庭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疾病、心身疾病、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障碍以及婚姻问题都有相当疗效。目前家庭治疗在北美、欧洲及拉丁美洲各国都颇具规模,从业人员众多,医疗业务兴旺,理论及临床研究都很活跃,围绕这一领域的专业杂志已达80多种。 

中国专业人员与家庭治疗的接触始于八十年代。1987年,有四名来自中国昆明和北京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受德国邀请前去考察德国的心理学状况。在短暂的访问接触后,家庭治疗这样一种当时对他们来说很陌生的治疗方法,留给了他们深刻的印象。1988年德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家 Helm Stierlin 和 Fritz B. Simon 博士,在昆明通过“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第一次将家庭治疗传入我国。在此后的十年中,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邀请德国专家和中国有经验的心理治疗师共举行了三期讲习班。在 1997-1999 年间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开始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跨文化培训项目,为中国培训 110 名高级心理治疗师,其中 30 名是系统式家庭治疗师。该项目采用小组封闭式培训,有资深德国专家提供督导,培训内容包括病历分析、自我体验、现场指导以及理论学习等形式进行强化教学,经过三年的努力,学员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目前学员们正在把所学知识用于治疗实践。他们在各地还组织了工作小组,并以出版内部通讯的形式形成了交流的网络。近年在昆明、上海还建立了配备声像摄录系统的家庭治疗专用治疗室,在昆明和汉堡建立了资料库,其中收藏了大量有关家庭治疗的文字和影像文献。 2000 春纽约 Muniuchin 家庭治疗中心的李维榕教授也在北京医科大学心理咨询和治疗培训中心开办了短期培训班,介绍了结构式家庭治疗。

  作为以家庭为干预对象的治疗形式,家庭治疗本身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治疗门派,而是一个兼容并蓄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包含着若干从理论取向到治疗技术都不尽相同的派别或模式。根据对于感情、理智和行动不同程度的强调,家庭治疗的主要流派可被分为三种类型: 1 、情感学派:如撒梯尔和威塔克。他们最为关注家庭内部交互作用中情感的敏感化、表达和解释; 2 、理智学派:如鲍文,佛拉莫,波斯左梅尼,史梯尔林。这些人推崇认知和理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行动学派:如海里,帕罗阿多小组,米兰小组,明纽琴及行为治疗家。他们偏好对家庭发号施令,布置家庭作业。从具体的治疗干预方法看,有通过家庭这种集体方式来精神分析的“精神动力学模式”;有以家庭为单位开展行为治疗的“行为模式”;有致力于向家属讲授精神病学知识的的“心理教育模式”;以信息论为指导着眼于促进家庭成员间的心理交流与沟通的“交流模式”;有强调家庭内等级组织、家庭系统完整性以及各个子系统间各种相互依赖和联系功能的“结构式家庭治疗”。由于这类治疗的各个流派均不同程度的受到系统论思想的影响,其中以系统家庭治疗最为典型,且它已经有成套的操作性概念和技术来体现“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和整体健康观,本章主要介绍系统式家庭治疗。综上所述,家庭治疗已经成为继精神分析、行为治疗、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之后极有影响力的四大治疗流派之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更多...栏目热点
更多...栏目推荐
心理变态是优越的心理进化?
心理变态是优越的
谁是心理变态?我们理所当然地把他们想象成变态杀手。但专家们说,心理变态的人很…
更多...热门文章
更多...推荐文章
独家揭秘心理咨询全过程-实用自我治疗技能
独家揭秘心理咨询
你梦想成为心理咨询师吗?学习了心理咨询认证课程但面对求助者仍然无从下手?你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