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场合为了跟别人交流,每次我都会提前准备一些有意思的话题。为此,我总会感到莫名的焦虑,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在角落里待着。要是给我找个对应表情的话,估计没有比下面这款更合适的了。
表情符号由键盘上的字符组合而成,用来代表我们的面部表情。通常我们用到的表情符号都是由日式风格演化而来的。而我基本上每次发信息时都会用到它们。这种频繁使用和惯性依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让大家对它们如此热衷呢?
表情符号让我们成为更好的沟通者
没人能脱离社会群体,独立存在。一旦脱离,孤独感作祟,我们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影响。在生活中,我们会潜意识地从周围人的反馈中获得存在感。美国科普杂志上说:“作为社会人,我们需要持续且频繁地确认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而这种确认,对自己社会关系网的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具备衡量与他人社会关系的能力。”
日常生活中,面对面交流不仅要用到语言,一些非语言的办法也会派上用场,比如:语调、手势、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心声。但通过网络或其它移动通讯设备与人交流时,我们往往没有面对面的条件,上述非语言的办法也就失去了意义。网络上形形色色的言论攻击战你不会感到陌生吧?这些唇舌之争就源于社会暗示的缺失。(注:社会暗示主要包括会话、文字等语言,语调、语气等亚语言,以及表情、动作、姿态等非语言符号。)
下面这封邮件也许能体现社会暗示缺失所带来的误解——
发件人:Andrea
收件人:你
主题:回复你的e-mail
嗨,我知道你觉得这很可笑,但其实一点都不可笑。我觉得自己被冒犯了。
……
就这样看,你是不是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我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其实我是在讽刺你,写这封邮件的时候,我自己能明显地感觉到这句话的语音语调和抑扬顿挫,但你感受不到。写邮件时,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表达能力,被强大的自我驱使,忘记了考虑对方的感知能力和所在环境。这样的结果就是句不达意,产生误解。如果在邮件中使用表情符号,就能有效辅助对方理解我们想表达的情绪。
为了测试表情符号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交流,研究团队选取了两组人员进行实验:给他们安排了一些需要合作解决的任务,唯一的不同就是,其中一组在交流过程中可以使用6个表情符号,而另一组不能。
实验结果显示,允许使用表情符号的那组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确实能更顺畅地交流,他们也在不断地使用表情符号辅助沟通。他们认为,在沟通中,这些符号能让彼此获得社交满足感。
和我们面对面交流时非语言暗示所起的作用一样,表情符号也有助于减少歧义、增强或缓和我们的情绪表达。
表情符号背后的真意在于传达情感
良好沟通的前提是提高社交亲密度。社交亲密度的建立需要通过不断的交流获取对方的个人信息。这不仅要与对方分享身边的事,还得和他分享自己的情感。在大家广泛使用社交媒体交流的今天,表情符号能帮助我们在这个分享过程中,变得更为真诚、更为自由。
虽然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我们在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在模仿彼此的表情和情绪。这被称为情绪的传染。这种模仿是建立社会关联的一部分,有助于提高社会亲密度。
你可能要问:“这不会也能和表情符号扯上关系吧?”哎,但是真的有关系。最新调查显示,当我们看到特定的表情符号时,情绪会发生改变。东京电机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表情符号越具象化,大脑的反应就越强烈。
对比;) 和这个表情符号,你对后一个会更有好感,那是因为大脑对后者的反应更强烈,导致我们更容易辨识眨眼这个俏皮的动作。无论是普通或具象化的表情符号都会被大脑当作非语言信息来处理。我们看到表情符号后,右侧额下回就会被激活,进而产生情绪上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