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种性教育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在2006年,美国未婚少女的怀孕比例还出现了几十年来罕有的反弹。“单一禁欲教育”失败的最大原因是强行推行而忽视了青少年固有的性需求。并且这种教育还充满误导性,例如告诉青少年避孕套没有什么用等。此外,强行推广守贞誓言也不现实,只会让宣誓者破誓后更盲目的进行性行为。事实上,这种“单一禁欲教育”仅对少数保守派家庭的子女有效。
实际上,在美国长期争论的有两种性教育模式,一种是“单一禁欲教育”,另一种是“综合式的性教育”。所谓综合式的性教育,是在鼓励禁欲的同时进行性知识教育、避孕教育、艾滋病教育等等。这表明,无论哪种方式,美国性教育都是鼓励守贞的。
美国的未婚生育和怀孕现象在西方是最为严重的,性解放造成的严重消极后果使美国重新审视性道德的重要性。1980年代后,美国人痛定思痛,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家庭,发起了保护贞操运动、强调忠贞,反对性滥交。美国人重拾家庭观念的同时,宗教力量也在增强,社会正逐步迈向稳定。
与“禁欲教育”相反,欧洲尤其是北欧大多数国家推行的是全面开放性的性教育。例如性自由十分发达的荷兰,从5岁的义务教育就开始进行性教育。由于性教育的作用极为明显,实际上荷兰15岁至19岁少女的分娩、人流的比率比美国、英国都低。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家都是如此。
但北欧模式下的性教育,会导致人的性行为很早就开始。并且由于男女平等、社会福利发达,因此导致了低结婚率、高离婚率、性伴侣多、生育率低、私生子比例高等种种现象。换言之,北欧模式导致了家庭的瓦解。如果仅仅是家庭瓦解,北欧人或许并不在意,但有研究显示,家庭瓦解对孩子有伤害。例如,60%的丹麦儿童在出生时的父母并没有结婚,即便在儿童成长期间也仍然同居,但这些不结婚的人父人母很大一部分最后还是分开了。学者发现,家庭的瓦解对于这些非婚生儿童是有害的,尤其在精神方面
应该尊重“婚前守贞”的选择
“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一套,已经几乎没有人在乎。但如前所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贞洁观念”,仍在少数人心目中存在,而且仅仅针对女性。这确实是一种性别歧视。所以,对于各种女性主义者来说,仍然孜孜不倦地拿“贞洁”说事,以破除“贞洁观念”作为消除性别歧视的突破口,是可以理解的。但实际上,随着国人性观念的进一步开放,这种歧视会自然消亡,不必过于在意。
在现代社会下,每个人尤其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的“身体处置权”。尤其存在性早熟和婚龄推迟的普遍矛盾下,没有谁可以强迫谁必须“婚前守贞”。同样,身体由自己来处置,后果也要由自己来担负。所以,不管做出哪种选择,首先要做到了解各种性知识,并能够深思熟虑。
美国人鼓励婚前守贞,北欧人鼓吹性自由。区别就在于对家庭价值的看法,也导致了结果的不同。所以说,现代版的男女共同的“婚前守贞”源于对家庭价值的珍视,对固定伴侣意义的珍视。珍视家庭,这同样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看法——在中国人看来,一个好的社会是由一些好的家庭组成的。这就是“婚前守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所在。
保守性观念的另一个好处在于,会带来更合理的人口世代更替。这从美国与欧洲、美国内部保守州与开放州的对比就可以看出来。自80年代保守主义回潮以来,美国的整体生育率从“性解放”时期1976年的1.74增加到现在的2.09左右,差不多维持世代更替的水平,而没有发生保守主义回潮、仍然崇尚性解放的欧洲,则生育率长期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