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求职受挫的人往往都喜欢离群索居,好像窝在家里远离社会就不会受到负性评价,自信心也就不会受到打击。恰恰相反,有研究显示,对于同样一项任务,一个人如果融身团队则比单独行动时更具信心。与人交往,在团体中的归属感和被认同感会更好地提升你的自我效能感。
工作为你减压
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工作给自己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却很少有人想:也许工作也在无形中分担了我们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压力。
心理学中有个“踢猫效应”。借用一个故事来表达,就是一位男士在工作中出了纰漏,被老板训斥一通。心情不好的他回到家中冲着妻子发脾气,而莫名其妙受到责备的妻子看到儿子正在淘气,于是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两巴掌。儿子眼泪汪汪,正无处发泄,恰好看到一只老猫优哉游哉地走过,上去就是一脚……
这本来是一个负性案例,说的是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控制就会传染给周围的人。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如果换个角度看,这个案例也向我们彰显了正性的启示——我们的情绪是可以转移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工作中受了委屈,那么家庭可以为你疗伤;而如果你的家庭出现矛盾,工作场合则可能帮你减压。
举个例子:很多人在失恋时都会陷入工作狂的状态。当然,这并不值得提倡,但起码说明,在这种情境下,工作起到了转移注意焦点、减少沮丧情绪的作用。
所以,不要戴着墨镜看工作,让它变得只有黑暗一个颜色。既然工作是我们生命中逃不掉的事情,倒不如让它变成彩色,随时调节我们的情绪。
我们真的讨厌竞争吗
几乎每个职场中人都声称自己讨厌竞争,好像它是搞坏人心、恶化关系的罪魁祸首,而竞争所带来的压力也实在让人受不了。然而,我们是不是真的像自己以为的那样讨厌竞争呢?也许,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有着“好战基因”也说不定哟!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囚犯两难”实验:有两个被怀疑协同犯罪的嫌疑犯,他们同时面临着认罪和不认罪两种选择。如果两人都不认罪,那么他们会同时受到判刑的处罚;如果其中一人认罪,而另外一人不认罪,那么认罪者将获释,而不认罪的人将被重判。囚犯们会怎样选择呢?
显然,两人都不认罪是比较恰当的选择,这个选择倾向于合作性策略,相当于各退一步保持平衡。但结果出人意料,大部分囚犯选择的是认罪,因为他们的想法是:如果对方先认罪,我会被重判;而如果我先认罪,则可能获得释放——这是一种高度倾向竞争性的策略。实验结果证明了一点:人们总是希望战胜对方,我们内心潜藏的竞争倾向远比自己认为的多!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讨厌竞争呢?因为竞争可以使我们的心理获利:在比较中获得来自对手的刺激,于是惰性更少,奋斗的动力更强。而一旦在竞争中获胜,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则会更强。
职场有没有“不可能任务”
可能是一个长久克服不掉的拖拉恶习,可能是上司的一个超高标准的业务要求,也可能是客户反反复复的抱怨、要求返工……总之,你觉得这些仿佛是职场中的“不可能任务”,无法完成却又摆脱不掉,搞得你几乎要抑郁。
OK,大概每个职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到底是任务真的不可能完成,还是我们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或者是,我们内心压根儿就没打算好好地去解决它?
团体治疗专家曾经给出这样的忠告:团体成长小组的每个组员,在每次活动中都会抱怨自己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