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其民族文化精神中的形而上追索与救世情怀却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思想家:康德、斯宾诺莎、马克思、柏格森、佛洛伊德、卡夫卡、卢卡奇、波普尔、维特根斯坦、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没有这些犹太人,近现代思想的天空如果说不陷入黑暗,也将黯淡许多。这些犹太思想家身上无一不背负着古老的犹太教中的“救世情结”,以适合自己的话语方式触摸着人的存在和自然、社会本体。他们的思想已深深地渗入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以一种佛洛伊德称之的“无意识”的方式支配着人的思考和行动。而作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创者、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的弗洛姆,则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影响,当之无愧地跨入他们的行列。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1900年3月23日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他父母都是犹太人,且都信奉犹太教。这是一个非常正统的犹太人家庭,浓浓的宗教气息弥漫在弗洛姆天真烂熳的童年中。可以说,弗洛姆开始所接受的最完整的教育便是《旧约全书》的一系列故事。在他的那些可以说令人难忘的孩童时光里,书里讲的世界和平、各种各样的动物的合谐相处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逐渐形成了支配他一生的 “救世”情结。这是一个中世纪的世界,一个与资本主义的现实格格不入的世界。一个孤独的孩子在父亲因经商而在宗教面前的羞愧中领悟到:只为赚钱而活的人生是残缺的。这种宗教观念是中世纪精神的一种残存,以它来评判当时早已在高歌猛进中改变了世界图景的资本主义,得出的结论在价值上必然是否定的。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要仔细观察一个人“在成年才冒出的恶习和德行”,必须“追溯他的过去,应当考察他在母亲怀抱中的婴儿时期,应当观察外界投在他还不明亮的心智镜子上的初影,应当考虑他最初目击的事物,应当听一听唤醒他启动沉睡的思维能力的最初话语,最后,还应当看一看显示他顽强性的最初奋斗……可以说,人的一切始于他躺在摇篮的襁褓之时。”按照最为弗洛姆所熟知并运用自如的精神分析的说法:一个成年人的性格特征、人格结构都可以从他的童年、少年,从他的成长过程中找到原因;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命运的要素往往就隐藏在他成长过程的事件里,这些事件的抽象形式,或者说其中所折射出的精神已内化入他的无意识结构中,并对他进行支配。他之所以对马克思的学说和精神分析产生兴趣并保持终身,正是源起于他小时所经历的一些事件以及所置身的环境。
即使是在弗洛姆已风烛残年的岁月里,他也难以忘记那些在小时读过的预言家如以赛亚、阿摩司、何西阿的著作。这些著作他一生都在阅读。正是这些先知关于各族人民“将把剑铸为犁头,把矛铸成枝钩刀,而不再大动干戈,相互残杀,更不会发动任何战争”以及“大地到处都充满了上帝的智慧,就像大海装满了圣水一样”的友好相处的美好图景的描绘深深地打动了他,一次一次地在他的心口呢喃。对于一个十二三岁、孤独敏感的孩子来说,再也没有比憧憬这样的美好未来更为令人激动的了。这些憧憬、想像一次次弥漫在他孤枕难眠的黑暗之中。而作为一个在基督教的环境中长大的犹太人的儿子,他耳闻目睹了一些小规模的反犹事件。他发现:宗派、种族、派系的划分产生了陌生、隔阂,甚至仇恨。这使他极端厌恶。他发现,恼人的孤独感的发生与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敌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人若久困于孤独,则无异于陷身地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