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考试提醒:
主页 > 心理咨询师二级 > 二级知识 > 文章内容

态度转变理论

http://www.psy8.cn2012-01-09 15:58中国心理培训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更多

中国心理培训导读:认知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

(一)海德(F.Heider,1958)的平衡理论

这个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海德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倾向于朝平衡转化。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

海德提出了一个P一0一X模型说明他的观点

三角形的3个顶点分别代表个体(P)、他人(0)以及另一个对象(X)。X可能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三角形的三个边表示P、0、X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有两种形式,肯定关系和否定关系,分别以“+”、“一”号表示。海德指出,“如果三种关系从各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相反,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或者两种关系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则存在不平衡状态。人际联系肯定情况下的平衡状态要比人际联系否定情况下的平衡状态更令人愉快,人际联系肯定情况下态度转变的压力也大于人际联系否定时的压力。在P一0一X模型中,P一0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一0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而P一0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二)认知失调论

费斯廷格(L.Festinger,1957)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失调认知对个体的意义越大,失调的认知成分多于协调的认知成分,则认知失调的程度越大。认知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时,个体就会产生消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

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可能有4种原因:逻辑的矛盾。如水应该0℃结冰,但个体却看到冰在30。C时还未融化;文化价值冲突。一种行为在一种文化中被接受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不可思议;观念的矛盾。对同一事务,从不同观念层次上评价,得出矛盾的结论,也可以引起失调;新旧经验相悖。当我们新的行为与旧有经验不一致时,对行为的认知也会出现失调。

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

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两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

2.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

3.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

(三)社会交换论

这种理论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它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态度持有者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进行周密的计算。态度是肯定因素(得)与否定因素(失)的代数和。个体选择何种态度取决于这种态度能使其获得什么,失去什么,总收益如何。但是个体并非永远是理智计算的决策者,而且个体对这种内部的计算过程也未必意识得到。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指个体用相反的态度与行为来对外界的劝导做出反应的现象。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抗拒反应,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典型的逆反心理有三种。

1.超限逆反

超限逆反是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出现的逃避反应。对任何刺激,包括能给个体带来巨大满足的刺激,人的接受性都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对个体是一种压力.甚至是伤害。个体就会采取措施逃避刺激。每天山珍海味一定使人倒胃口:父母整天的喋喋不休也会让子女不胜其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更多...栏目热点
更多...栏目推荐
更多...热门文章
更多...推荐文章
独家揭秘心理咨询全过程-实用自我治疗技能
独家揭秘心理咨询
你梦想成为心理咨询师吗?学习了心理咨询认证课程但面对求助者仍然无从下手?你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