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考试提醒:
主页 > 社会心理 > 儿童心理 > 文章内容

自我修复力,可能是你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http://www.psy8.cn2016-07-18 17:08未知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更多

夏天了,纽约最近每天都近九点才天黑,我和苏宝的户外运动时间也比过去更长了,除了上图书馆,还花很多时间去游泳池和公园。我们附近的公园有几条长长的的trails。不知道这个词怎么翻译准确,就是林间小路吧。常常碰到有人跑步,遛狗,还有全家人一起在trail上骑自行车的。

有一天我推着苏宝出来散步,遇到一对美国夫妇带着三个小孩在骑车,两个哥哥七八岁,后面跟了个可能只有三四岁的小妹妹。可能因为刚学骑车不久,小姑娘忽然加速,然后就从车上摔下来了。因为他们骑的是泥路,这一跤真的是名副其实的狗啃泥。苏妈心一沉,心想娃摔疼了吧,这一家人今天大概是骑不成车了。

小姑娘坐在地上瘪着嘴,她爸下车走过来,没有马上扶她,而是蹲下来检查了她的膝盖,发现只是擦破一点皮,就对女儿说,it’s no big deal, you can get up sweetheart, you can do it.(没事,你能行的,自己爬起来吧),妈妈也在旁边鼓励她。小姑娘有点不乐意的自己爬起来,指着膝盖说摔疼了,她爹蹲下来说,你看,这条路坑坑洼洼的,刚才你骑太快,摔跤是你自己造成的,接下来我们小心一些吧,然后爸爸给了她一个拥抱。

小姑娘还带着泥印的脸上绽放出一个微笑,爬上她炫酷的粉色hello kitty自行车,歪歪扭扭的骑走了,剩下苏妈在一边目瞪口呆,顺便脑补了一下如果这事发生在中国,会是什么场景。

上周,我发布了一篇关于“原生家庭”的文章,文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做自我修复力(resilience),它的定义是一个人遇到困难、挫折等负面事件时的反弹能力。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直线上升,怎么帮助孩子抗拒玻璃心,又成了热议的话题。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同的孩子面对挫折有不同的反应,一些愈挫愈勇,一些一蹶不振。他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自我修复力。

最早接触自我修复力这个概念,是因为在哥大读书时,我们学院的教授George Bonanno出了一本书叫做《悲伤的另一面》,他是专门研究自我修复力的心理学家。书中写到在人遭遇严重逆境的时候,自我修复力能起到的神奇的自我保护作用。Bonanno提出,人并不是因为遇到挫折而被打败,真正打败我们的是,面对挫折时,我们的想法和反应。

读这本书已经是五六年前的事了,最近又想起它,是因为自己当了妈。记得怀孕的时候,苏爸常常对着我肚子说,小妞,快来和爸比一起在这个big bad world里升级打怪吧!在这个坏事常常会随机发生的世界,从小就给孩子一颗强大的心,比一味的保护更长远和实际。

自我修复力又叫做“挫折商”,是美国学校和家长培养孩子强大内心的重要一课。自我修复力有两个神奇的特点:一是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自我修复力(只是好多人不知道,并且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损耗掉了);二是如果自我修复力不足,可以通过系统的训练重新获得。这种系统训练,可以从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开始。培养自我修复力的核心,是孩子的cognitive style(认知风格),也就是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是积极还是消极。根据苏妈观察总结,以下这六种培养自我修复力的方式,美国学校和家长常常会用到:

允许孩子失败

当孩子还是我们怀里的小婴儿时,我们就是她的全世界,可以无条件的保护孩子、为孩子挡住一切风风雨雨。然而成长是一瞬间的事,眨眼孩子就会离开我们的怀抱,从在我们的监督下自主探索,到离家独自面对大千世界。一个作家曾经说过:不要因为在象牙塔中,才说出我爱世界这样的话;是知道外面的黑、丑、脏之后,还要说出这样的话。

苏宝会走路后,磕碰多了;和其他孩子接触更多,摩擦也多了。我更加深刻体会到,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他总有一天会遇到更多挫折和失败。

现在苏宝遭遇的”失败“可能只是走路摔跤,或者打不开一个瓶盖,或者遇到不愿和她玩的小朋友,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考试不及格、工作不顺利甚至失恋。脆弱的玻璃心,很多时候是家长惯出来的。不如从小就放心让她去经历失败,拥抱失败,告诉她失败没什么可怕,然后陪她从失败中成长。

稍大的孩子,美国家长常常带他们登山、远足,鼓励他们参与喜欢的体育运动。运动中的成与败,可以给孩子提供很好的锻炼机会。苏妈考察过的一家幼儿园,选修课里竟然有攀岩。

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

“不许哭,再哭就不要你了”。你身边有这样的家长吗?认识和接纳负面情绪,是击败负面情绪的第一步。其实,哪怕几个月大的婴儿,都有非常丰富的内心世界,会经历愉快、惊讶、沮丧、恐惧等情绪。苏宝现在一岁多,理解能力每天都在增强,她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比如下雨了想出去游泳),她也会哭闹。这时候我会帮助她理解自己的情绪,比如”你现在很难过“,让她明白负面情绪的产生和吃饭睡觉一样正常,是每天都要面对的。

有时,孩子表现出消极情绪的时候(比如哭闹、沮丧),大人的情绪会受到影响。为了逃避这种影响,大人有时会选择强行堵住孩子情绪的出口,比如呵斥孩子“不许哭”。其实这样是给了孩子一个很坏的心理暗示,就是:我不能难过,如果我难过了,就是世界末日。将来孩子遇到让自己难过的事情(比如考试考差、输掉球赛),很可能会强迫自己压抑负面情绪,直到某天爆发出来,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教孩子解决问题能力

人生中逆境难以避免,而且经常随机出现,如果一个孩子不仅内心强大,还会解决问题,那么他打怪的装备又升级了,被逆境击败的可能性就又小了一些。

美国学校和家长很强调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过多的干预,反而会阻碍宝宝自己的学习和探索。鼓励宝宝自主进食、在孩子学习新技能时,提供有节制的帮助,都是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入门课。

比如,苏宝现在堆积木的时候,如果积木重心不稳,堆到第七八块她的“塔”就倒了。她会很生气的把积木都推开,表示放弃。我这时会在她身边坐下来,告诉她刚才发生了什么,然后说我们可以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一边告诉她,咱们把大的放在下面,小的放上面,就不容易倒了,一边示范。多试几次,苏宝也慢慢重新参与进来,用新的方式去堆积木。她一旦掌握了方法,我会在旁边静静观察,不再打扰。这样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精细运动能力又有了一点进步。

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有一次我在国内出差,高铁上一个三四岁的熊孩子满车乱跑,忽然被座位绊倒了,同行的老人可能是他奶奶,她把地上的娃拉起来,然后奇葩的一幕出现了,老人开始拼命的打骂那张座位,告诉孙子是座位不对……

我常常看到有文章写孩子摔跤大人不应该扶,培养孩子的坚强。其实,摔跤了,扶不扶并不重要的,关健在于怎么引导孩子分析摔跤的原因,以及看待摔跤这件事。当然,小月龄的宝宝这条不适用。

现在苏宝一岁多一点,摔跤是家常便饭。只要没有摔伤,我会一边鼓励她自己爬起来,一边和她讲她刚才摔跤了,是因为跑太快,或者绊到了玩具等原因,不过没关系,下次小心一些。她现在如果摔了,只要不太疼,会自己爬起来,拍拍屁股,嘴里还自言自语念念有词”摔跤了“,”慢慢走“,苏妈则在一边偷乐(真是亲妈啊??)。

除了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承担一点家务责任。我最近在给苏宝找幼儿园,一次参观纽约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看到教室里的矮桌上有几盆绿植。园长告诉我,这是班上孩子们的负责对象。蒙园是混龄教育,班上最小的孩子才3岁,也参与给植物浇水。可见责任心是很小就可以培养起来的。早有研究表明,从小学会负责任的孩子,长大后学业成绩和事业成就,比不负责的孩子高出一大截;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会像那些从没学过负责的孩子一样,软弱成一滩泥。

过度表扬也会养出玻璃心

中国家长在反思我们过去的社会,是不是给孩子的鼓励太少了,才造成孩子不自信;同时,美国社会也在反思他们给孩子的赞扬是不是太多了,反而让孩子越来越经不起挫折。

美国是个强调正面鼓励的社会,在美国的公共场合,常常看到孩子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就会夸张的表扬TA“你真棒!” 但近年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孩子成天浸泡在毫无内容的表扬里,不仅对他的自信心没什么好处,反而会让他过度依赖空洞的赞美,一旦没有了赞美,就容易受到打击。

要知道,成年人的现实世界里,可没有那么多人会像爹妈一样,拉了泡屎都会表扬你的。苏妈的心得是,赞扬孩子要有策略性,如果孩子做了一件值得赞美的事情,别光夸他很棒,要记得用这个公式:强调孩子做的这件事本身——>复述在此过程中孩子哪里做得好——>总结并赞美。举个例子:不要说:你太聪明了!而是说:你自己修好了自行车,真是个独立、会想办法的孩子。

言传身教最重要

最后的一点,其实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有些父母会想,为什么读了那么多育儿书,还是养出了个熊孩子。答案很简单,因为你用书里的套路去要求孩子,却没用有同样的方式要求自己。孩子是天生的观察者。如果爹妈有颗玻璃心,就先别急着教孩子变成钢铁侠,先整理好自己,再去教孩子。

圣经新约里说过:

Do everything without complaining and arguing, so that noon_e can criticize you. Live clean, innocent lives as children of God, shining like bright lights in a world full of crooked and perverse people.

行任何事,都不要发怨言、起争论,让自己的行为干净而无可指摘,在这个荒谬扭曲的世界里,像明灯一样闪耀,做神纯粹的儿女(腓立比书 2:14)

在家庭环境里,抱怨、负能量、压力会传染;乐观、正能量、幽默感也可以传染。

父母在遇到困难时处理问题的方式,会潜移默化的塑造孩子面对逆境的态度。如果父母面对困难是抱怨连天,灰心丧气的,孩子很容易复制这种思维模式;反之如果父母自己遇到问题是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孩子也会通过观察这种经历,获得坚毅和乐观。美国很多有基督教背景的家庭(占总人口70%以上),还会教孩子通过祷告,来认识自己的小、宇宙及未知的大,从而释放和化解负能量。

其实今天文章最开头的美国小姑娘跌跤“事件”,父母的处理方式就很好的囊括了以上几种技巧,从告诉孩子她摔跤了(接纳负面情绪、允许孩子失败、教孩子对行为的后果负责),到告诉孩子摔跤的原因、以及怎么防止再摔(引入解决的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父母的内心强大,才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作者介绍:小小苏妈妈,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现居纽约。博客地址:www.xiaoxiaosu.co

本文授权转载自作者的微信公众xiaoxiaosu177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更多...栏目热点
更多...栏目推荐
总对孩子说“不”,压制创造力
总对孩子说“不”
为什么许多中国孩子缺乏创造力和自主意识,不能快乐、乐观地生活?其实,许多答案…
更多...热门文章
更多...推荐文章
独家揭秘心理咨询全过程-实用自我治疗技能
独家揭秘心理咨询
你梦想成为心理咨询师吗?学习了心理咨询认证课程但面对求助者仍然无从下手?你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