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八成人认为,“结婚太累”的首要原因在于费用太高。网络上曝出的“2011年中国十大城市结婚成本排行榜”中,前5名分别为:深圳,208.2万;北京,202.8万;上海,200.82万;杭州,178.2万;广州,128万。以北京为例,这202.8万元的花销包括:房屋160万,装修15万,家电8万,买车12万,度蜜月3万,恋爱4.8万。如果男方家庭拥有30万元家产,自己年收入6万元,那么,即使倾其所有,外加不吃不喝工作28.8年,才能攒够结婚成本。因此,子女结婚离不开父母的倾力资助。对于经济不富裕的家庭来说,一个婚礼,可能透支了两代人的幸福。
据中国国际婚博会全国结婚产业调查统计中心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结婚产业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最近5年来平均登记结婚人数为811万对,其中城镇居民占41%,每对新人的平均消费达到12.58万元。按此计算,我国城镇结婚人群一年的消费总额为4183亿元,这还不包括每对新人花在购房、购车上的巨额开销。
在结婚成本中,买房的费用占大头,而这个重担往往更多地压在男性身上,以至于有人戏称,“中国的高房价是丈母娘抬高的”。2011年,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所做的“结婚成本调查”显示,受访者无论男女,多认为大部分结婚预算应由男方出,特别是房子、车子、装修等大额花费。71%的未婚受访者表示自己当前的储蓄离预算还差很多,四成表示压力很大,且男性大于女性。71%的已婚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结婚成本在50万以下,16%的已婚受访者则为结婚花了50万—100万元。
除了金钱开支,记者发现,觉得结婚辛苦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工作忙碌,仪式、应酬太繁琐,收礼以后还要还礼等等。在北京工作的胡小姐本来想和老公简单地把婚结了。两个人的老家都在外地,相隔甚远,觉得没必要兴师动众,没想到公婆死活不同意。“最后在我公婆所住的城市请了40桌,几乎都是单位同事、老领导、老上级。婆婆是当地政府某机关的干部,公公也是一家国企厂长。结婚前两位老人就说了,这辈子看着别人的孩子结婚,不知看了多少对,份子钱都掏出去好几万,好不容易轮到自己儿子,不大办一场把钱挣回来,亏得慌。”
筹办整个婚礼,胡小姐和老公没有操太多心。找婚庆公司、订酒店、请司仪和婚礼工作人员,公婆全都包了。当地有“糊井盖”的习俗,结婚当天,不到5点,老人就捧了一摞红纸,让人拿出去,把从家里到酒店一路30多个下水道井盖给糊上了。“这是我们的婚礼,可偌大的酒店里,一个我们认识的人都没有。”胡小姐说,由于自己的老家很远,娘家人一个都没请;老公的同学、同事大多在外地,也没请;公公婆婆又筛选了一遍,那些掏不出太多份子钱和可能只掏一份钱、带一大家子来吃饭的,也不请了。请来的,都是随礼多、有身份地位的。
“我们就像一对木偶,让化妆就化妆,让换衣服就换衣服,让敬酒就敬酒。可看到每张脸都很陌生,没有一个从小看着自己长大的人,没有一个自己人生旅程中的重要伙伴,还是觉得挺遗憾的。后来,就连司仪都把公公婆婆当成了主角,我们就像在看一场别人的婚礼。”婚礼结束后,公公婆婆清点礼金,刨除成本,整整赚了20万。“我听到他们长长地吁了口气,大概心里的那点怨念,总算被抚平了吧。”胡小姐说。
“重要的不是新房子,而是房子里的爱情”
从上世纪70年代到今天,婚礼为什么越来越豪华?结婚成本为何高得让人难以接受?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指出,结婚成本高是个世界性问题,并非中国独有。一个国家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婚礼花费也会相应增加。有媒体报道,在美国,一次像样的婚礼要花费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0万元左右;意大利传统婚礼要花费4.5万欧元,相当于人民币40万元;印度富裕阶层的婚礼则花费500万至1500万卢比,约合人民币73万—2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