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房才像有个家,可凭工资买房,要到“猴年马月”才买得起
说到结婚,很多人就会说到房子。
是的,先结婚,还是先买房?这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尤其对于结婚迫在眉睫的年轻人。
有记者日前在鹰潭市随机作了一些采访。结果显示,婚前购置房产的传统观念仍占主流,但在高房价面前难轻易实现,集中表现为未婚80后在面临婚房置业抉择时产生了“想要而不得”的焦虑。
近七成人坚持“先有家,后成家”
从观念上来看,“先有家,后成家”仍受到大多数市民的认可。杏园小区李成茂师傅就认为,房子就是安身的地方。如果没有房子,就不像个家。因此,他坚持用自己的积蓄给即将结婚的儿子买了一套房,用作孩子的婚房。
自古以来,房子是中国人婚姻大事中的重中之重,房子象征了一个家,婚姻又是建立家庭的制度和仪式,在这场仪式中房子缺席了,那就意味着这个家庭的建立其关系是不稳固的。“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夫妻两人连房子都没有,未来的生活之艰苦,可能遇到的磨难是不可设想的。
于是,中国人结婚,总也想要弄一套婚房。但在日益高企的房价面前,市民对此观念的坚持也有所动摇。尤其作为目前购房刚需主力的80后,对这一观念的坚守开始妥协,特别是逐渐步入婚姻殿堂的80后,时间在一年一年中过去,转眼自己就老大不小了,在房子坚持不掉价的事实面前,先找个恋人比房子更现实。
毋庸置疑,造成“婚房焦虑”的首要因素是高居不下的房价。27岁的李国兵认为房价高得难以接受,月工资只有2000多元,房价却需要40多万元,买房的梦想可能要等到“猴年马月”。大部分购房者的预期中,总价20万元左右的婚房在接受范围之内。大多数结婚族只能选择一到两居小户型,能住进自己购买的婚房结婚的人不到一半。
不过,也有市民笑谈:生活在鹰潭已经很幸福了,在鹰潭买个100平方米的户型,换在上海或许只能买个小卫生间。
租房结婚遭一半女性冷眼
传统观念和实际购买力的博弈之下,租房结婚成为另一种选择。在街头随意问问,调查显示,竟有相当一部分已婚族结婚时住在租来的房子里。也有部分市民表示能够接受租房结婚。可见,人们对高房价的“耐受性”逐渐被培养起来,租房结婚获得心理认可。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对租房结婚表示认可。特别是在女性中就以不能接受为主流。而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族更能接受“租房结婚”这样看似不体面的婚房模式,不过,他们大多数都表示 “迫于无奈”。租住在林荫东路的余河新,自己在鹰潭高新区一家企业上班,妻子在市区一家酒店工作。他笑着告诉记者:“没有办法,总不能睡在大街上。”
如果两人谈恋爱到了要结婚的地步,没房子怎么办?就不结婚了吗?可见,是否结婚,把关者还是你自己。到底是奔着房子去的,还是奔着感情去的,谈恋爱如饮水,冷暖自知。在现实和情感上挣扎,权衡的人还是你自己。你是要听自己的主意,还是要听旁人的主意?选择权还是在你自己。确实,没人可以替代你做决定,即便是父母插手,那也是你允许的。
越容易被父母控制的人,越以为自己做不了决定,很无奈,很无辜,其实那是假象,他只是躲避罢了,他不愿意自己选择和承担后果,可实际上作为一个人,没人可以代替你选择的。你是自己个人的主体,你始终有自己的意识存在,即便你听从了父母,那也是你的意识选择了父母替你选择。婚姻若在日后发生不幸,第一个责怪父母,是无耻无知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