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陈一认为,青少年自杀已成为一个愈来愈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暴露了社会脆弱的心理干预机制和年轻一代柔弱的心灵防线。从媒体报道的个案来看,造成孩子自杀的原因或许是学习压力过大,或许是个别老师的教育方法不恰当,也有可能是家长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但一个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是:学生本身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严重。当学习或生活出现了问题和困难时,教会孩子怎样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怎样通过正确的渠道和方式去疏导,自我调节、有效宣泄自己的情绪,避免走极端,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学校和家长要真正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也很重要。
陈一建议,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情绪低落,喜怒无常,表现自卑,或者脾气大、悲观,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应引起足够重视,给予及时疏导,或到正规医院的心理中心咨询问诊。
学生心理问题让人警醒
2011年3~11月,中小学生自杀的个案不断见诸报端。3月10日晚,广西博白县某中学初二女生小冰(化名)在晚自习期间管纪律,由于有同学不服从她的管理,她被气哭并冲出教室,翻越走廊的护栏,从5楼跳下身亡(本报4月21日曾报道)。
2011年6月15日清晨上学前,陕西西安蓝田县10岁的小学生小南(化名)对妈妈说了一句“我不想上学,我作业没写完,害怕老师打我”之后,喝下了近一瓶敌敌畏自杀身亡。
2011年11月18日,河南洛阳市13岁初一女生于某因未完成数学作业,被任课老师要求做100个“蹲起”动作,后跳楼自杀身亡。
2011年11月26日晚,辽宁马鞍山市高三女生汪倩突然卧轨自杀。她在家里留下了一封不足200字的遗书,上面没有留下任何对生活和家庭的眷恋,只写着她对班主任的“恨”。
……
这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对9015名中小学生(主要年龄为10~14岁)的调查显示,17.4%的孩子“认真想过自杀”,8.2%的孩子甚至“做过自杀计划”。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在对2383名学生进行的心理症状自评中发现,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学生。
浙江省的一项研究同时发现,70%的中小学生存在焦虑等心理问题,生活在农村或有兄弟姐妹的焦虑症状更加突出。哈尔滨医科大学2006年对城乡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城市儿童抑郁检出率为19.23%,而农村的则高达32.5%。此外,在发生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女生比例要明显高于男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一个趋势:随着年龄增加,少儿自杀倾向明显上升。
中国心理培训寄语: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情绪低落,喜怒无常,表现自卑,或者脾气大、悲观,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应引起足够重视,给予及时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