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培训:心理障碍既影响着她的情绪,也影响到她的思惟和对世界的看法,同时使她对自己也失去信心。
社会因素致病是指由于人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社会生活的突然变化,经由人的认知评估后引起重大情绪反应和因此而导致的心理紊乱。这类因素致病当然中介了人的认知―情绪过程,也是在原有身―心基础上发生的,但直接的应激刺激源是社会性的,所以把社会因素称为关键因素。
例1,谢××,女,30岁,未婚,大学文化水平,工程技术人员。性格活泼,爱好广泛,业务能力较强,好学上进,事业心很强。自幼受父母宠爱,在单位受领导重视。
大学毕业后即分配某单位开发部工作,跟随主管干部两年多,因工作关系,经常与主管一起出差,日常生活中接触也较多,突然主管的妻子怀疑她与主管关系不正常,并找到单位领导吵闹,在群众中散布各种对她人格有污辱性的言论。主管本人由于惧内,不敢站出来替她辩解,一直保持沉默。为此,领导便调她到另外部门工作,从现象上似乎相信了主管的妻子的说法。她的父母得知这种消息后,不但不予同情,反而施加压力,要与其断绝父女和母女关系等等。她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感到世界上没人理解她,开始感到头晕,头痛,失眠,胸闷,记忆力下降,随后出现不自主地痛哭,出现自杀念头。
该例患者的各种症状都与社会因素有关。患者的原有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突然的巨大变化,使她无法承受,对一个未婚女子来说,在中国的社会习俗中,这种变化是致命的打击。社会的舆论以及对她的态度,与她原来的自我评价有天壤之别,为此情绪上的强烈反应虽然有其内在的个性基础,但导致心理极度紊乱的直接原因却是社会关系的急速改变,社会舆论和不公平的对待。
例2,张××,女,29岁,大专文化程度,管理人员。
患者主诉:经常头痛,健忘,一考试就紧张,睡眠不好,多梦,白天嗜睡,乏力,头昏。近半年来,情绪低落,经常委屈,哭泣,对未来觉得太遥远,而现实又冷酷。工作和学习压力太大。
个人生活史:幼年时,由于父母感情不和家庭气氛终日紧张,母亲偏爱患者的弟弟,却常常打骂患者。父母多年分居,矛盾从未缓和过。文革期间,在学校受欺辱,同学们在墙上到处写"打倒×××(患者的名字)",同学们有意孤立患者,使其经常蒙受羞辱。不久前恋爱失败,心里的委屈没处倾诉,母亲和父亲的关系一天天恶化,由于一直没结婚不得不和家人住在一起,无法摆脱家庭带来的苦恼。
从该例主诉的精神状态和躯体症状可以看到患者有着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既影响着她的情绪,也影响到她的思惟和对世界的看法,同时使她对自己也失去信心。那么这种情绪抑郁,委屈感和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在哪里呢
从患者自己写的一份自述中可以得到答案,患者写道:"……自从有了弟弟以后,大家的注意力转移了,上学以后,有时我把好成绩拿给母亲看时,旁人都说好,而母亲却说将来儿子上学一定比女儿好,当时旁人都没有作声,但从那以后,我就不断地感到在家庭中缺少重视和母爱,常常想,我要和别人一样有个哥哥或姐姐多好,或是没有弟弟也好,多年来我与母亲关系相处不好,别人不能理解,我把自己紧紧封闭起来,感觉自己好象是在一个纸盒中,就是无法逃出来……""长期家庭不和给我带来的心灵创伤,是很难愈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