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当代考古研究的进展,尤其是大汶口陶器文字的发现,为汉字起源的探索提供了更为实际的依据。汉字学家唐兰由此提出:我国意符文字的起源,应在太昊炎帝时代;也即传说中的伏羲氏和神农氏的时代。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叙》中说:“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省略号前的一段文字,也是《周易·系辞》中对“易”之起源的描述,只是《易经·系辞》中还在“於是始作八卦”之后,加上了一句“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对于汉字的起源及其意义和内涵,汉代学者刘勰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感想,他在其《文心雕龙·原道第一》中开宗明义:“文之为德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这是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也是我国第一部汉字学专著中对于汉字起源的解释,以及对汉字内在特性的描述。实际上,这也是我们目前所了解的有关汉字最初形成与起源的根据,其中揭示出了汉字中所包含的象形于天地人文,通过认识自身以演绎天地万物品性的道理,以及汉字中所内含的“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原型作用。也就是说,汉字的起源源于自然之道,汉字的形成中也就包含了一种符合自然的道理。而这种“自然之道”以及符合自然的道理,也就是汉字所内涵的心理特性,也就是汉字所具有的心理原型意义的根据与印证。
同时,汉字产生之后(实际上也符合任何语言文字的产生),它也就成为人类认识自然之道的一个本源。它对人的认识就有了一种相应的启发和规范作用,实际上也就包含了一种心理原型的意义。因而,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叙》中还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古,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按照许慎的解释,汉字的产生以及汉字的使用,使得人们“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使得人们能够从千变万化的客观事物中获得一种秩序,获得一种原型的认知和原型的规范作用,或者是获得种种认知的基本原型。同时,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形成和汉字本身,也包含着我们中华民族原始心灵的秘密,包含着丰富而深蕴的文化心理信息。
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以下几个汉字的起源的分析,来作进一步的理解。“春”字的甲骨文原形上面是“屯”字,下面是“日”字,两者都是构字的结构要素,而且都是形与音、义的统一体。“日”是太阳的象形,“屯”字的形体所象征的是破土而出的植物种子。因而,在“春”字中,沟通着“日”与“屯”的之间的关系,也即以草木在阳光普照下屯然破土而出,表示“春”的物候特征,一种对自然的高度概括,一种融认知原型和文化原型意义为一体的汉字原型。因而,在“春”字所包含的原型意义中,也就包含着生命和生长的信息,包含着兴奋和喜悦的意境。象我们汉语中的“春意盎然”和“春风得意”等,便是“春”之本义和意境的投射与反映。
同样,我们也可以来分析“秋”字。“秋”字的甲骨文原形为蟋蟀之类昆虫的象形。蟋蟀属于一种秋虫,只活于秋季,其叫声愀愀然,以其秋去而身死故。高树藩在其《中文形音义大字典》中总结说:“古人造“秋”字,文以象其形,声以肖其音,更借以名其所鸣之季节曰秋。”① 因而,“秋”字所包含的原型意义,也就有了生命衰微走向死亡的信息,包含着凄凉和悲哀的意境。叶舒宪在其《中国神话哲学》一书中讨论秋天的神话时总结说:“如果说原型便是‘具有人类意义的自然意象’,那么与秋天相关的自然意象正是这样一种具有人类意义的原型。”② 古人也正是这样来描述秋天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了解了“秋”字所包含的这种原型意义,我们也就可以进一步来理解“愁”字的含义了。用秋天的自然景象来抒写伤感凄凉的心境,悲哀与失意的情绪,早已铸就一种源远流长的表现传统,因此也可以见到“原型”所发挥的深远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