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许多汉字本身都可以溯源,也既都可以追溯到一种基本的象形或象意,追溯到其原始的意象表达,或者是追溯到其所包含的原型意义。每一个汉字都是经过创造而得来的,而这种创造,主要是一种心理和精神性的创造;汉字所包括与包容的天地万象,总是以人为基点所看到的,包含了人对事物的概括与理解,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原型的意义。
(三)汉字与文化本性
以心为主体,我们可以获得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心理学理解。对此,我们将在“儒学与心的传统”,以及“‘易’与‘心’”、“‘道’与‘心’”、“‘禅’与‘心’”等章节中做专门的介绍。在这里,我们可以只通过三个有关的心部汉字:“恕”、“德”、“悟”,来分析其文化心理学的内涵,分析其所表达的儒学、道家及禅宗德根本意义,领略汉字中所包含的文化心理特性。
“恕”:子曰,“吾道以一贯之”,所强调的是一个有心的“恕”字。孔子自己对“恕”所下的定义,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也惟心,所表达的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因而,忠恕之道是儒学之道;舍身处地,将心比心,也是一种朴素而单纯的心理学原则。忠恕之中包含着文化的内涵,包含着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实际上,当孟子把儒学之“四端”:“仁义礼智”皆归之于心的时候(“仁义礼智根於心”),也已经是以“心”来注解儒学的根本了。
“德”:老子《道德经》之开篇,谓“道可道,非常道”;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尽管有道之玄妙,但是德亦有道,亦有其得道之德。尽管今通行本的《老子》是道经在前而德经在后的《道德经》,但是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老子》中,却是德经在前而道经在后;而在郭店楚简中,也是德融于道,而道融于德。于是,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道为本原,德为本性;失去了德,是不可能把握道的。
在“德”之象形之中,有从真和从心之意蕴。毛公鼎中的“德”字,上面是眼睛,下面是心与行旁。其中,上面的眼睛是与下面的心相连的,正如头脑与心的结合谓之思的道理。而“德”中亦有身体力行,听从真心的蕴含。老子说:“含德之厚,比於赤子。”“修之於身,其德乃真。”这或许也就是“德”之於道的德内涵了。正如《老子》之五十一章的总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德之於道以及道之於德昭然若揭。
“悟”:悟字从心从吾,表现着发自本心,出之本性的象征。当年释迦默尼菩提树下成佛,所表现的便是一个“悟”字;佛祖与迦耶之“拈花微笑”,也是表现的这种悟性;达摩与忍可之“安心”,也是同样的觉悟。六祖慧闻《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悟出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五祖感叹而言:“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般若波罗蜜心经始自“观自在”,也有悟出自性本心的启迪。一个“悟”字,足以表达整个佛学,乃至整个东方的心理学。
作为以汉字为母语的中国人,对汉字简直是太熟悉了。自幼由汉字伴随着长大,每天读书写作,象空气与食粮一样与汉字朝夕不离;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对汉字感到神奇,心中永远都拥有一种无限的感激。诚如许慎所言:“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古,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呜呼,汉字其义大矣哉!
中国心理培训寄语: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