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人以外最聪明的动物黑猩猩、大猩猩等至多也只能“再思”,而不能“反思”。尽管如此,它们与狗在智力上的差距却又是一种质的差距。由于黑猩猩能够再思,因而它们能对以往的经验进行回忆,因此说它们能掌握上百个手语单词是可信的。但狗却不一样,狗只能进行直接的条件反应,尽管这种反应是以它的全部经验为基础的,但由于没有独立的思维系统,不能进行再思,因而狗不可能进行回忆。正如波林所说:“狗‘记’得它的主人,在他离开时不会‘想到他’,但感觉到不舒服,他重新出现时就乐于看见他”。(注④)猫、狗、猴都是关得“家”的动物,就是说只要把它们关在家里一段时间,它们就会认这个很可能是虐待它的家为家了。而以前的那个家将从它的记忆中永远消失,不再影响它的行为。这说明它们的两个系统并未分离,其记忆会被覆盖并直接指导行为。
在语言方面,就是黑猩猩这样很接近人的思维能力的动物,只要它的思维系统还没有进化到能对信息进行概念化加工前,就不可能有语言出现。因为语言的首要前提和基础是神经系统能将信息概念化,并且能按句法组织单个概念形成更新的更高级的概念,而要达到这一步的关键是思维系统与记忆系统的各自绝对独立。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黑猩猩神经系统中两个系统仅是单向度的分离,思维系统是内向性的,这就意味着它们之间是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来自于思想上的交流,而语言是产生于交流和用于交流的。雅克.沃克莱尔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黑猩猩小群体内部学习的语言符号中,是否也像人类语言一样,存在着传达的可能性呢?手头的某些数据表明,如果我们认真观察黑猩猩同类中所使用的一些手势(聋人语),就可以看出它们只在社会性玩耍或平安的环境中使用,却从未被用于交流有关外界发生的事件和物体。”(注⑤)
依我们的理解记忆是由本能演化而来,如蜜蜂的行为大多来自本能,它们的一切行为都受本能的控制,它们由于基本上没有记忆的功能,因而不能进行学习。在高级一点的动物如鸡那里,我们就能看到记忆的功能开始出现了,因此鸡能够学习一点简单的东西,如听从我们的呼唤等。越高级的动物记忆的作用就越大,学习的能力就越强,而到了虎、熊那里如果幼年没有很好的学习,甚至难以生存,动物园中的这种动物如放到野外去都将难以生存,原因就在于此。这个阶段的动物应该说是受记忆控制的阶段,因为这阶段的动物的思维系统还不能主导它们的行为,而本能能够指导的行为已经很少。饿了想吃东西是本能,但吃什么却要根据记忆来决定。到了人类才进入了思维主导行为的阶段。这里我们将生物的智力分成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本能阶段,第二阶段是记忆阶段,第三阶段是思维阶段,即人类的智能阶段。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高级阶段是以低级阶段为基础的,记忆阶段以本能为基础,人的思维以本能和记忆为基础。这是我们性格、兴趣的来源。在下面的第一章中我们还将看到记忆系统有着很强的主动性,这个系统对思维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本能对思维的影响。
人作为一个种属,她的大脑神经系统一旦完成思维系统与储存记忆系统的相互独立,并能互相交流信息,对信息的概念化就成了人脑的一个基本功能。以前很多人对于人脑能进行概念化迷惑不解,如心理学巨匠墨顿曾说:“概念化:许多研究证实,人类思维具有一种倾向,会自动地把一些类似的物体在记忆里面组成相同类别,并从其相似性中找出总体的概念或者范畴。哪怕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好像都知道进行简单地概念化工作。一项研究显示4个月大的婴儿会把不同的蓝色、绿色、黄色和红色分成类别。看到过一种色彩组的不同物体以后,它会显示出对别的任何色彩组的爱好。结论是:色彩分类要么是天生的,要么是在出生后迅速形成的。”(注⑥1)今天这个谜团可以解开了:因为思维系统和储存记忆系统的相互独立,接受的信息将被思维系统进行整理,整理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系统与储存记忆系统进行对应和交流的过程,对信息的归类和概念化就是一种必然,反过来讲,也只有两个系统的相互独立大脑对信息的归类和概念化才有可能。别的动物由于没有一个完全独立的思维系统存在,因而就不能进行这种两个系统的对应和交流,也就不能对信息进行归类和概念化。胜任对信息进行概念化加工的进化后,人就从自然界脱离出来了。也就是人在能够进行反思时,她就从动物界独立出来了。她就有了意识、有了时空观、有了内心世界、开始有了语言、有了梦、有了对未来的想望、有了艺术、也有了迷信,人类的文明进程也就由此时开始了。作为种群来说,主宰世界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如果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发现遥远的某一颗星球上有强盛的生命存在时,那么我们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那里是否有神经系统中两个系统完全分离的生物,就是说那里是否有智能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