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不回的心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人们的耐心开始向孩提时看齐了,曾经的“这堂课怎么这么长”成了“这个会到底什么时候完”。人们再也啃不了厚厚的大部头,嫌长!再也静不下来写一篇非微博的日记,嫌慢!最要命的是,做事时心思不知飘到了哪里,结果不是出门忘了带钥匙,就是做报表时漏了个差之千里的零。
我们的注意力到底怎么了?一种原因是没有养成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尤其是生活在多媒体环绕中的现代人,写作业得伴着电视,敲键盘还瞄着电影。第二种原因是睡眠不足。第三种原因是饮食习惯不佳,垃圾食品、不吃早餐等也会一定程度影响注意力。第四种原因则可能是本身就存在情绪、精神层面的问题,比如抑郁、多动症等。
除了精神层面的问题需要去专门的机构进行系统的药物和心理治疗之外,症状尚不严重的就需要自我调整了。首先,可以借鉴“和尚打坐”来锻炼注意力的集中性,趁入睡前或起床前的安静,什么都不想地静静听一刻钟自己的呼吸声,或者有空时盯着一朵花,仔细看半小时。其次,乒乓球等体育锻炼以及一些需要长时间目标搜索的小游戏(比如“找不同”、“连连看”)也可以一定程度锻炼注意力的持续性。再次,在调整饮食和睡眠时,调整心态、情绪,提高对目标任务的兴趣性。另外,据国内学者研究,咀嚼口香糖也是提高注意力的一种“应急”办法。
打不开的心门
有这样一则社会新闻:一名33岁的男子因相伴5年的爱犬被车轧死一时想不开,竟从自家6楼纵身跳下。在感叹“人狗情未了”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这名男子孤僻到了只能与狗为伴的地步!除了“宅”之外,还有一种心理的封闭表现为逃避:虽然有必需的人际交往,却避免深交;即使到了婚恋年龄,也拖着不去理会……
这样的“隐士”是怎么修成的呢?1.家庭因素:忽视型亲子关系(不关注、不沟通、虐待、体罚)是形成孤僻性格的重要原因,而父母的完美主义要求则会让人从小就害怕失败,用逃避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焦虑。2.社会环境的高压力,让他们觉得拼命努力也无济于事,所以转而做“缩头乌龟”。3.运动缺乏、日晒较少、垃圾食品泛滥,这些会在一定程度上促长抑郁情绪。
怎么才能迈出走向阳光地带的步伐呢?1.小步骤增强自信,把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来实施,逐步激励自己。2.恰当地挫折归因,学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3.学习一些社交技能,比如事先准备一些热门话题或笑话,观察或学习一些交往细节。4.通过活动交友,培养一些需要协作性的爱好,从而通过这些活动来结识志趣相投的朋友。
放不下的怨恨
罗先生总有“天下人负我”的感觉:领导叫他去送一份文件,他觉得领导是给他小鞋穿;中午同事坐在他办公桌角上聊天,他觉得这个同事是想骑到他头上去;饭店服务员点错了菜,他就觉得对方“狗眼看人低”……其实,这样心里总怀着一种怨愤的人并不少见:刘翔刚退场就传出“假摔”,《中国好声音》的“黑幕”之说从未间断,似乎不管好事坏事都是“阴谋”。
是什么让这些人的敌意、仇视甚嚣尘上,善意、宽容退居二线呢?首先,这类人群可能从小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形成了敏感多疑的性格和负面思维方式。其次,社会变革时期让许多人处于“不前不后”的境地,面对利益冲突很容易心理失衡。再次,“坏事传千里”的信息特征、网络的匿名性、从众心理等,都让负面信息在传播时容易极端化。另外,精神分裂患者的被害妄想、抑郁症患者的灰色情绪也可能表现为敌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