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考试提醒:
主页 > 心理基础 > 心理基础 > 文章内容

深度解析:病理性自恋

http://www.psy8.cn2013-01-17 15:20心灵咖啡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更多

在治疗自恋性障碍的病人时,康伯格注意到在自恋性的夸大和难以接近与偏执性焦虑之间的交替。病人并不把治疗师感受为一个独立的人。自恋的病人无法接受从治疗师那里来的好东西。源于破坏性的攻击的深刻的妒忌和内疚感会变得难以忍受。病人退缩到一个“辉煌的隔离”世界中,这样他就不必意识到有人会激起他内心的某种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治疗和所有可能的改善都得被贬低。

这种阻抗在治疗的很长时间都会是很显著的。病人会告诉治疗师,他是多么的无能,治疗毫无意义。但奇怪的是,病人会规律、准时地前来治疗。

现在我试着简短地总结一下科胡特和康伯格的概念的主要区别。

在科胡特看来——如我所说的——自恋是儿童发展阶段的一种固着,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被冻结了。

对康伯格而言,自恋是完全由自我重新创造的防御过程。

对他的观点的证据是,我们观察到小孩子的自恋是完全不同于成年病人的自恋的。他提了以下几点:

1.正常婴儿的夸大幻想是更加现实的。

2.孩子并不只是对批评、失败或内疚有严重反应。他们也能够表达深刻的爱,感激和对别人感兴趣。但首先,他们能够发展出对相关客体的依赖。

3.孩子的要求指向真实的需要。婴儿需要食物,爱,安慰和舒适。病理性自恋以难以企及的期待来表达自己。

4.通常孩子不会贬低他人,而是以温暖和愉悦的方式与别人建立联系。

5.婴儿对占有和能力的需求不是排他的,而是要变得可爱,能够被他爱的人和他希望爱他的人所接受。

所以我们看到,病理性的自恋不可能与童年期自恋一样。

尽管对科胡特的概念有这么大的批评,我想他很大地增加了我们对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理解。从另一方面讲,康伯格的概念不足以解释病理性自恋的所有方面。他的表述指的是夸大自体起了重要作用的病理性自恋形式。其他的一些情况,如强烈的自卑感很突出时,就需要不同的解释模式。

温尼科特是以孩子为工作对象的英国精神分析师,他提出的真实和假自体的概念把这两个概念给连结了起来。他把这个过程描述为:

“真实自体”的发展需要母亲的存在,而母亲是要能够理解婴儿的需要的。她接收到孩子的自发的姿势、动作,并通过自己的反应赋予它们意义。如果她不能适应孩子,他就被迫地去适应母亲发出的信息并试图去满足母亲的需要。这是假自体的起源。有这样一种发展的人在试图调节他的自尊感的时候,会持续地依赖他人,他是特别脆弱的因为他没有其他的肯定来源。作为对产生问题的对话的反应,婴儿建立起夸大自体,结果也会是非常的脆弱。他知道自己的盔甲是不堪一击的,因此需要永恒的稳定。无能、不安全感和反应性的愤怒威胁着自体,结果是一种根本性的痛苦,这是自恋障碍的最重要的特点。有些病人试图通过寻求自恋性的给养、在幻想中过度补偿、与理想化的人认同、强迫性的虚假的性如色情狂来重建安全感。而这些——如我们所知——是夸大自体结构。

你们听了很多关于病理性自恋的内容,但是否存在正常的自恋呢?

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它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一些外部特点可以帮助避免病理性自恋:获得力比多满足的可能性,如性和身体健康;社会成功和智力及文化上的兴趣的实现等。

接下来我们可以说,当真实自体和自我理想之间的差距不是太大的话,良好的自尊感就能发展出来。自我理想必需是现实的,而且这个人要能够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有些梦想永远不能实现。正常自恋者能够从内在充实自己的自尊(记得上次你是怎么成功的,你试着去邀请一个女子共舞并被接受了)。这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他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更多...栏目热点
更多...栏目推荐
心理变态是优越的心理进化?
心理变态是优越的
谁是心理变态?我们理所当然地把他们想象成变态杀手。但专家们说,心理变态的人很…
更多...热门文章
更多...推荐文章
独家揭秘心理咨询全过程-实用自我治疗技能
独家揭秘心理咨询
你梦想成为心理咨询师吗?学习了心理咨询认证课程但面对求助者仍然无从下手?你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