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培训导读:但寻人启事给人们出了一道记忆难题——你看了以后,既要记得照片上的人长什么样,还要记得发现那个人后要采取行动,例如报警。
人类对未来要做的任务很容易忘事
“紧急播报:警方现正通缉这张照片上的男子,相信他持有枪械,是一个极度危险人物。”
发布通缉令是警方的常用手段,美国的FBI(联邦调查局)就经常公布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的照片。有时候,寻人启事的方法也被用来寻找失踪儿童。但寻人启事给人们出了一道记忆难题——你看了以后,既要记得照片上的人长什么样,还要记得发现那个人后要采取行动,例如报警。美国阿肯色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詹姆斯·兰皮恩等人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尽管人们有心帮忙,但上述方法对寻找嫌疑犯或失踪儿童的效果不佳。
美国西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艾拉·E·海曼认为,如果要人们过一段时间之后,记得要做某件事情,大多数人都会表现差劲。例如,你是否有路过牛奶店却忘记买牛奶的经历?因为人类是很健忘的动物,所以我们发明了各种提醒自己的办法——日历、记事本、购物任务清单、电脑或手机上的提醒软件……即便如此,我们还是经常忘事。
兰皮恩等人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在学校课堂上给一班学生展示了一批“嫌疑犯”的照片,告诉他们如果发现“嫌疑犯”并报告,可以获得100美元奖励。两天之后,一个“嫌疑犯”大摇大摆地走进教室给老师送资料,然后朝全体学生打了个招呼:“早上好!”这不是从天上掉钱吗?但实际上只有5%的学生向实验人员进行了报告。
在另一个实验中,学生们集体观看了关于两名“嫌疑犯”的视频播报。同样的,只要在校园内发现他们俩并且报告给实验人员,就可获得100美元。两天之后,两名“嫌疑犯”就在教室门外卖烧烤。这一次更糟糕,只有4%的学生进行了报告。
跟真正的寻人启事相比,这些实验的寻人难度实在太容易了,学生们都用不着到处找人,“嫌疑犯”就站在发布“通缉令”的地方。按照这样的效率,警方用发布通缉令的方法找到嫌疑犯的可能性就可想而知了。
海曼称,记住任务本身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兰皮恩等人的其他研究发现,如果直接问学生“认不认得这个人”,他们都能认得出来。问题就在于,人们不能总是在执行寻人的任务,还要想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于是就忘记了寻人。
当然,寻人启事并非一无是处,起码还能起到回溯记忆的作用。例如拿着照片问,你见过这个人吗?如果有人曾经见过嫌疑犯,就会拨打报警电话。海曼建议寻人启事的写法应该改一改,把“请你寻找这个人”改成“你见过这个人吗”,这样也许更有效。
中国心理培训寄语:人们不能总是在执行寻人的任务,还要想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于是就忘记了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