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据记者调查了解,尽管广州绝大多数公办中小学对于建立相应的心理干预机制、化解教师心理压力的工作还是比较重视的。但在一些民办学校,教师工资待遇偏低、住房条件较差、医疗无保障的状况还是普遍存在,导致中青年教师群体的自信心降低、工作热情普降。
此外,教育部门制定了学历升级、职称晋级、继续教育等政策,旨在提高教师素质,但在具体操作中,这些政策却很容易被异化为教师的“负担”。“我们的工作已经很辛苦了,还要在业余时间应付没完没了的升级、达标、检查、评比、考察,实在是力不从心了。”即将跳槽的王丽丽告诉记者,她费尽心机考各种“证”,实际上对工作并没有任何帮助。
专家观点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需“标本兼治”
教师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精神疲惫,体力明显透支,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力;无成就感,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丧失职业理想;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等等。
教师存在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育体系中培训课程多数只针对教学技能训练,而缺少对教师心理方面的人性化关怀。对此许多心理学专家呼吁,应开设针对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培训课程。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海飞在任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就曾提出中小学教师不但要接受心理培训,还要定期考试,持“心理健康证”上岗,“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2011年以来,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学校相继为教师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或聘请高校教授、心理咨询专家做顾问,或从在职教师中挑选具有专业学历和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兼职心理医生,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接待心理咨询等,为老师排解心理压力。但许多受访教师认为,心理咨询效果有限。全国政协委员张皎认为,单纯依靠心理咨询还不够,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要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
“应试教育在给学生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心理压力。”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冯增俊认为,重新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考核和继续教育内容。“关键还是要从政策、管理等多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让老师们找回职业幸福感。”
中国心理培训寄语: 教师存在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育体系中培训课程多数只针对教学技能训练,而缺少对教师心理方面的人性化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