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培训导读:英美学者将这些依附家长的年轻人,形象地比喻成“还巢”的孩子。
“啃老”这个话题,多年来一直被人们关注。最新调查发现,随着社会发展,“啃老”现象不仅没有得到太大缓解,反而在全球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统计,现有40%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回去与父母同住,而在50年前,只有20%的年轻人会选择这种“不独立”的生活。在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及人口问题研究所公布的数据同样显示,20至39岁的成年人与父母同住的比例不断增加,“啃老”一族已高达52万人。在我国,同样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啃老”现象,并有不断扩大之势。
英美学者将这些依附家长的年轻人,形象地比喻成“还巢”的孩子。他们明明已经成年、顺利完成学业,在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上,却依然无法脱离青涩的青少年时代,不得不“飞”回父母身边。
“啃老族”的出现,可以说是社会与家庭共同塑造的结果。一方面,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趋于白热化,无论找工作、还房贷等,年轻人背负着沉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如果仅凭自己的力量从零开始,很难在社会上快速立足。
另一方面,家长的教育方式决定着孩子的未来。认真观察不难发现,很多“啃老族”出自名牌大学生、海归一族,知识与技能水平并不差。可从小争强好胜的他们眼界更高、虚荣心更强,难以接受平凡的普通人生活,最后与社会脱节。当然,更多的“啃老族”从小娇生惯养,在溺爱的环境下长大。他们习惯了被保护、被包容,一旦面临现实的挫折,就会招架不住,甚至选择逃避、退缩。“我不是小女孩,但我也还不是女人”,这句颇受年轻人欢迎的歌词,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要想解决“啃老”现象,最本质的方法恐怕是要从强化家庭教育做起。第一,家长们应该向“动物妈妈”学习。在合适的时机,“无情”地将子女从自己身边赶走,逼迫它们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尽快学会自立,而不要总是“心太软”。第二,教会孩子看清真实的社会和自己。家长没有必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完美的“理想世界”,而应该让孩子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残酷,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从而扬长避短、提高自身应变能力。第三,对于已经“还巢”的孩子,则应该约定一个最长的期限,切忌没完没了。家长可以逐渐减少金钱、人力等方面的资助,鼓励他们主动想办法,独立承担责任。
中国心理培训寄语:家长的教育方式决定着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