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两个段子。
有370万粉丝的作业本,微博被新浪关闭以后,各路名人、粉丝齐声呐喊:“本子,你快回来,没有你我承受不来。”如你所知——最近作业本在呼声中回归新浪微博。至于自称“资深好孩子、著名神经病”的作业本真面目是谁,又有什么要紧呢。
另一个段子:有600万粉丝的李承鹏出席湖南卫视的活动,被现场群众和记者给整愤怒了:“现在满大街都是意见领袖了。你说我是意见领袖,这不是骂我吗?”
对,作业本和李承鹏有一个公认的称谓:微博意见领袖。如李承鹏所言,微博时代是一个意见领袖满天飞的时代——以前是上厕所十个里能碰到九个董事长,现在十个人上厕所九个是意见领袖,还有一个叫公共知识分子,简称公知。
何谓意见领袖?我不善于咬文嚼字,回答起来还真是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好,先百度看看什么是意见领袖,其英文是opinion leader,20世纪40年代初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rzasfeld)在《人民的选择》(The people’s choice)提出,主要指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呈现出“两级传播”(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信息由媒介流向意见领袖,被过滤、解读后传递给低一级的受众。
这个解读太繁琐太深奥。我个人对“领袖”的概念,无非是“首领”“老大”等的同义词。而“意见”就比较好理解了,意思就和看法、建议差不多。那么合起来“意见领袖”,就是很厉害很权威的声音了。
这样的解释,很符合微博时代意见领袖的阐释。在微博时代,“领袖”话语权被稀释,而“看法”被无限放大。甚至有这样一种说法,只要你的微博牛逼,敢于愤青,敢于出位,就可能成为意见领袖。
于是,形形色色、数量繁多的意见领袖积聚于微博这一平台。庞大群体中,有黄健翔、李开复、潘石屹、任志强、李开复、郎咸平、李承鹏、陈光标、于建嵘、方舟子、郑渊洁、孔庆东、贾樟柯等各领域精英;也有成名于《遗情书》的不加v、“安能辨我是雌雄”的染香、急诊科女超人于莺等草根群体;还有警察“段郎说事”、打拐办主任陈世渠、伍皓红河微语这样的传统体制内人士。 或自封,或被粉丝加冕,或被媒体所捧,他们都成了微博时代的“意见领袖”。
某种程度上,相比以往的“意见领袖”,与粉丝“零距离互动”的微博意见领袖,更能直接、直观、快速地体现他们的价值——他们针对社会热点、公共事件、各领域趋势发表言论时,其观点往往影响大批粉丝和舆论走向,甚至可能改变公共事件在现实中的走向。
如李开复对中国创业者的指点,方舟子偏执式的打假,于莺对急救中常识指导,段郎说事对体制内工作的反思,李承鹏作业本嬉笑怒骂、激扬文字,这些,都是无数粉丝所需要的,也是他们被称为“微博意见领袖”所在。
但微博,又是一个彰显“意见领袖”真实面目的名利场。项立刚说,曾有极好朋友,也是今天的意见领袖,聊起微博,他历数战绩,通过微博呼喝整了谁,哪个判决左右了结果。然这些事他了解并不多,自己也无具体接触,更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他要的是通过呼风唤雨的感觉。
这是危险的事实。对部分微博意见领袖而言,他们总是在自己不熟悉领域夸张地发言,他们喜欢使用浮夸的意识形态语言,迅速站队打击不同的声音,而他们乐意成为意见领袖的原因往往是——一一次转发,一句感叹,就有一群粉丝跟在屁股后摇旗呐喊。或带来名气,或带来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