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何选择以及选择什么,会反映出个体的生活背景、价值倾向等个人信息。那些认为稳定的生活更重要的人,自然就会倾向于选择去考公务员,反之,那些认为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更重要的人,就会更加愿意到企业工作。其实他们的“认为”并没有对错好坏之分,那些选择只是中立地反映了这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仅此而已。
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选择。选择本身常常是中立的,因为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面临的都是多重趋避冲突,即没有哪个选择绝对好,或绝对坏,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人们就不会再执着于分析各种利弊,而是转向叩问自己的内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实现个人的成就感,还是感受大集体的安稳?是开创诸多可能性的未来,还是老老实实呆着?一旦弄明白了自己的内心需求,此时选择就会变得容易很多。事实上很多人在经过内心和个性的成长之后,再回头看当初那个让自己备受困扰的问题,都会觉得当时的焦虑真是不能理解。
大部分面临动机冲突的人,都是源于对自己不够了解,不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清楚自己内心的感觉,进而也缺乏对自己的确信感,过多考虑他人的看法,因而在面临选择时感到无所适从。中国的民间俗语说的“婚姻就像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或许这里的“婚姻”一词也可以替换为“生活”。在面临选择时,这句话是最需要被当作标尺的。
至于最终的结果,还是要等警方的第二次鉴定报告出来才可知晓。不管是哪种情况,不管是真疯还是假疯,伤害已经造成。对我们自己都是一种警示。当我们平时有任何负面情绪时要及时的排解,而不会一味的压抑,压抑到最后,可能是一场火山爆发,也许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面临的都是多重趋避冲突,即没有哪个选择绝对好,或绝对坏,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人们就不会再执着于分析各种利弊,而是转向叩问自己的内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