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一个女孩的死亡让人们再次审视这个由数百万年轻人组成的特殊群体——他们习惯自称为网文写手,自嘲为码字工人,却很少对外说自己是一名作家。外界时常批评他们离经叛道、不务正业,他们则以追逐梦想、努力“封神”自勉。的确,这里出现过《盗墓笔记》《鬼吹灯》的畅销书神话,出现过靠写小说在上海挣来老婆房子车的欢喜结局,也同样有更多辛苦挣扎却出路茫然的失败故事。
这是一个由无数籍籍无名的写手垒成的金字塔,也是一个恩怨复杂的江湖:有流派林立的作者圈子,有潮流背后的行业规则,有刷票排行的暗箱操作,还有大型网站间挖角抢人的经典戏码。在江湖之外,多年来批评的声音从未停歇,主流文学难以接受这个新兴文种,网络写手这个职业也饱受非议。
骂声中,网络文学已走过十年历程,而且呈日渐蓬勃之势。在圈内人看来,这个行业的萌生与壮大,在冥冥之中早有定数:这是一个渴望娱乐与消费的时代。
愚人节刚过,25岁的青鋆走了。这个浙江女孩两年前患上了肺癌。虽然在“红袖添香”网上,她留下了6部小说,并拥有几千万的点击量,然而对大神林立的网文江湖而言,她远算不上名人,只有少数人对“青鋆”这个笔名留有模糊的印象。
她去世之后,同在一家网站驻站的写手寂月皎皎在微博上发言感叹,说写手应“少熬夜多运动”,引来了几位同行的共鸣,然而却迅速演化成一场风波。
开始有人不断转载微博,青鋆的死亡也被认为是“写书累死”。甚至有长者以此为例,劝这些年轻人们迷途知返。在一些人的想象中,网络写手就是一群蜗居在出租屋内的失业青少年,啃着馒头吃着泡面,编一些难入大雅之堂的故事,并幻想着出人头地一夜暴富。
寂月皎皎为此愤懑难平,她在微博上反复纠正人们的误读。虽然多年来,她已习惯这样的误解:“你来采访我之前,是不是把我想象成一个穿着睡衣、披头散发的女人,每天熬夜码字,甚至有一天把自己活活累死?”
她认为,这种误解缘于公众对网络写作的陌生。这也是众多网络写手的同感。纵横中文网的知名写手方想从大学时开始写书,6年来写了3部书,拥有数百万读者,然而入行之初,同学们却认为他的想法很荒诞。即便在成名之后,参加高中同学会时,方想也不愿介绍自己的职业,“能不说就不说,不然就会被问很多哭笑不得的问题。”
“就像当初的武侠小说一样,也许10年后再看我们,会好一些。”
“10年后”还很遥远,他们注定要在误解与异样的眼光中前行许久。青鋆离世之前,曾打算以自己为原型写一本小说《走路去天堂》,最后只留下一个题目。对于那些仍在成名之路上挣扎的年轻人而言,他们的故事往往因各种理由最后无疾而终。
挣扎
比误解更让人难以承受的是生活的压力。2008年7月,当时只是业余写作的寂月皎皎获得了“2008全球华文武侠小说大赛”亚军,去香港领奖时还获得了倪匡的夸赞。“怎么是这么个小女孩写的?你那些招式挺有新意的,怎么想出来的?”这让她自信满满。
然而,当她回到江苏老家时,却被炒了鱿鱼,老板认为她不专心工作。她索性开始专职写作,但她的月收入却连续三个月没有过千。她压力很大,在家闷头写,不停地掉头发。
写手罗亮(化名)也曾短暂地与青鋆做过同事。
还未到“红袖添香”网前,罗亮曾在纵横和起点等多家网站用不同马甲写过书,累计超过十本,但往往每个故事只写一个开头,写了几万字便抛弃。网文圈内管这叫作“挖坑”。一个作者倘若写出吸引人的开头,围观的读者们便会“跳入坑中”,每天盼着更新。然而倘若作者江郎才尽,或者长久断更,这些读者便会在坑中“套牢”。小说的谜团戛然而止,故事的悬念终生无解,愤怒的读者便会称写手为“太监”:“写着写着,下面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