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联播》瞬间出现了播报失误,一开始,很多人还以为是自家电视出了问题。一向严格谨慎的“金话筒”也出现了有瑕疵纰漏,可面对《新闻联播》画面出错,为何大部分的网友反而为人求情呢?
事件回顾:
在8日晚直播的《新闻联播》中,其中一条新闻的画面正在播放,但还未播完画面立刻切换到了主播李梓萌身上。李梓萌调整了一下表情,又开始对下一条新闻进行播报。不料上一条新闻的画外音仍在持续,于是两个新闻便形成了几秒钟的“混音”。
犯错了,不受到责备,反而替他求情?
——犯错误效应,不完美的人更受欢迎!
按照我们平常的思维,犯错了,不是应该受到责怪吗?一般工作出现了纰漏,犯了某种错误,必然会遭致一些“惩罚”的,上个班迟到了,也许还会被罚款呢?可是,为何如今,央视《新闻联播》画面出现了纰漏,众多网友反而为其求情呢?
其实,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叫做犯错误效应。即小小的错误反而会使有才能的人际吸引力提高。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原本看上去很完美的人,他突然或者偶尔的小错误,不但不会有害于他的完美形象,而过来会增加他的人际吸引力,让人们会更加喜欢上他。
央视《新闻联播》一直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媒体权威的象征,每一次都表现的非常严谨,极少有出现错误的情况,是完美的象征。而突然“金话筒”的出错,对于观众而言,并不是一种犯错误,看上去反而更是一种“可爱”。原来,央视《新闻联播》真的是直播的,也是可能犯错的。所以,面对《新闻联播》画面出错,大家都是会选择原谅,而不是责怪。我们生活中常常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在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近似于完美无缺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中不太讨人喜欢;相反那些虽然很优秀,却偶尔犯小错误的人深受人们的青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场竞争激烈的演讲会上,有四位选手,两位才能出众,几乎不相上下,另两位才能平庸.才能出众的一名选手在演讲即将结束时不小心打翻了一杯饮料,而才能平庸的选手中也有一名碰巧打翻了饮料.实验结果表明:才能出众而犯过小错误的人更有吸引力,才能出众但未犯过错误的排名第二,而才能平庸却犯错误的人最缺乏吸引力.
所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完美的人并不一定招人喜欢,“断臂的维纳斯”则更富有魅力。如果你是一个强者,不要过于追求“锦上添花”,适当地“示弱”,适度地暴露些“瑕疵”反而会赢得更多的掌声。
学点心理学:关于惩罚
1、不要对同一个错误,进行重复惩罚!
很多时候,人们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某种错误,会在错误出现之后,给予犯错的人一定的惩罚,让人知道再一次出现这种错误是要遭受惩罚的。惩罚只是一种手段,当这种这种措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时,我们应该换另外一种方式,而不是再一次的进行惩罚。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