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本月13日晚,中国社科院教授唐钧做客央视《新闻1+1》栏目解读两起民工冻死事件。节目过程中,唐钧面带笑容,被网友批为“冷血无情”。15日,唐钧表示,他平时面相就是这样,做节目时未刻意注意自己的表情,并发微薄道歉:“如果我的‘笑’伤害了你,我表示真诚的道歉。”
唐钧自述:平时面相就爱笑,我比窦娥还冤!
有记者特意去网上搜索了唐钧的照片,发现大部分照片都面带笑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唐教授也表示,自己面相就是如此,脸上的笑与对待此事的态度并无关系。
他说,他在直播室内录节目,“有一台摄像机专门对着我,我也看不见自己的表情,以前没接受过控制表情的训练,况且谈论的是我比较熟悉的政策问题,因此也很放松,没有刻意地注意自己的表情,平时的习惯不自觉地又出来了”。
那么,唐钧是真的在笑了,还是只是一种习惯的面部表情?
对此,我们可以先回答另一个问题:
有表情是否一定说明有情绪?
心理学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一定。
从出生开始,多年的积累会让人可以随意做出各种常见的表情。因此,仅仅观察到表情,并不能确认行为人内心中产生了相应的情绪。
有情绪,就一定有表情;有表情,却不一定有相应的情绪作为支撑。
人类的基本情绪有六种,分别是喜,怒,哀,惊,恐,悲。其中,笑是最复杂的表情!因此,对于笑容的辨认也是最困难的。
如果正如唐钧所言生的一副笑脸,其实也不是不可信。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天生就一副弥勒佛的样子。什么事儿,他们遇到了都是微笑着。好像天大的事儿发生,都和他们无关。
这是为什么呢?这种人有一种特别的面相:眼睑的闭合形态,在他们的面孔上会使眼睑的曲线翻转过来,呈轻微弧顶向上的曲线,因此只需要简单的两道向上拱起的弧线,就可以描绘出一双生动的笑眼。
从这一点上说,也许我们真的误会这位教授了。
公众质疑:平时你可以笑,为何偏在这个时候笑?
在不少服务业领域有“标准笑”的培训,这种培训要求笑者露出“八颗牙齿”。一些机关单位也提倡微笑服务,时间一长,微笑成自然,不少官员为此“笑着也中枪”:从汶川地震时绵阳市委书记谭力的笑,再到陕西省陕西省某局长杨达才在施救现场的笑,都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笑”果。
问题在于哪里?
恐怕是习惯性的笑一旦用错了场合,必然遭到人们的斥责!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社会的人。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也都需要遵从相应的社会规范。这好比在舞台上演出,每一个演员首先都必须贯彻导演的总体要求,诸如台风要正,思想集中、听从安排等等。
相应的,我们应该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在什么情况下不应该表现出这样的行为。
尽管社会上的人千差万别,所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我们对于道德的判断还是一致的。没有一个国家会去赞扬一个杀人犯,没有一个民族会去支持恐怖分子。事实证明,愈是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来导演自己的角色行为者,就愈会得到社会的赞扬。这既满足了社会需要,同时也就满足了个人的需要。
如果个人认识不到这一点,缺乏按社会规范导演角色行为的自觉性,即使并非刻意,也会受到民众和社会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