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主页 > 心理动态 > 心理新闻 > 文章内容

网上入殓师建立“死本能”的体验平台

http://www.psy8.cn2012-12-26 15:00心灵咖啡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更多

事件回放:有个叫小林的人,新浪微博名为“逝者如斯夫dead”,他自称“网上入殓师”。他每天利用闲暇时间浏览逝去者的微博,在确定其已经死亡之后,就会利用微博做一个死亡播报,介绍死者信息及死亡原因,并且根据死者特点加入温情的文字。

到现在,“逝者如斯夫dead”已经关注了702个人。这些被关注者最大的相同点是已经离世,头像灰暗。

而对于关注了“逝者如斯夫dead”这个账号的接近两万名新浪微博用户来说,死亡这个命题已经见怪不怪每一天,他们会在这里看到有人死去的消息,这消息掺杂在五光十色的网络资讯里,静谧得如寒冬里呵出的一口热气慢慢消散。

死亡,我们不能忽视的永恒的话题

对死亡的恐惧经常会冲破生活的表层。它追随我们一生,我们经常会设立防御甚至否定来帮助自己应付对死亡的知觉,但我们无法把对死的恐惧排除在脑外,它会潜入到梦中,噩梦正是它在做祟。心理学是对个体生命过程和意义的深层次的全面探索,既然死亡和生命本来就是互相依存的,我们怎么能忽略死亡呢?人们一直意识到所有的事物都会消亡,尽管有着恐惧和无所不在的消逝,我们仍必须找到一种方式去生活。许多思想家已经告诉我们:学会很好地生活就是学习如何能够很好地死去。

弗洛伊德在1920年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这一组相对的概念。“生本能”包括人的自卫本能和性本能。“死本能”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冲动。

人的死亡本能是人放弃和逃避的防御心理。很多人常说,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人们这么说的时候可能仅仅会感到内心的一股悲凉,但实际上这正是死本能的表现。

所以我们会那么关心那些已经逝去的人,而“网上入殓师”则很好地担任了这个平台。

我们为什么会去关注逝者所留下的微博消息?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是《哈姆雷特》中的名句。在大多数人看来,死亡难免让人心生恐惧,更无快乐可言。当人们想到死亡或不得不面对生死抉择时,往往变得更快乐。这是一种心理免疫反应———想到死亡时,大脑会下意识地搜寻并触发体内的快感。

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能意识到自己随时都可能离世,而如果将这种意识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就可能形成“心理免疫反应”,反而变得更加坚强起来,这种免疫反应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关注逝者的微博,我们看到他们生前留下的只言片语,进而能更好地努力生活。

那些渐渐将要离开的人,对生命的不舍

在情感达到一定强度时,我们会希望用想象的“死”的方式来定格体验。这与自杀完全不同。人希望‘幸福地死去’,实际上并不会真正地去死,只是对人类生命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颠覆。

死亡鉴定的过程伴随着情感的洗礼。小林常常会目睹濒临死亡的绝症患者更新完生命的最后几条微博,头像就永远地暗了下去。

心理学理论证实,当人在濒临死亡的时候,其实没有任何的恐惧感,他们的感受是平静而愉快的,仿佛到了一个特殊的时空,有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追溯自己的一生。所以,死亡本身并不恐惧,恐惧的是对死亡的恐惧。

心理学家将临床判断死亡后,又经过抢救而活过来的人的叙述进行归纳,总结出了濒死体验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感到安详和轻松。声称有过濒死体验的人当中有近60%的人经历过这个阶段,他们觉得自己在随风飘荡,身轻如燕。一直飘到一片黑暗中,但不会因此而感到恐惧,有的只是安详和平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更多...栏目热点
每个男人都需要心理治疗:一位心理医生向男同
每个男人都需要心
每个男人都需要接受心理治疗!一位心理治疗师向全体男同胞喊话。 我就开门见山地说…
更多...栏目推荐
更多...热门文章
每个男人都需要心理治疗:一位心理医生向男同
每个男人都需要心
每个男人都需要接受心理治疗!一位心理治疗师向全体男同胞喊话。 我就开门见山地说…
更多...推荐文章
独家揭秘心理咨询全过程-实用自我治疗技能
独家揭秘心理咨询
你梦想成为心理咨询师吗?学习了心理咨询认证课程但面对求助者仍然无从下手?你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