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说那个小姑娘就是他娘,这些故事就是她娘讲给他的故事的文学再创作。刘震云小时候家里也很穷,一天他问他舅舅“我长大了能不能有出息?”舅舅回答说:“不可能有。”他很沮丧,又问:“舅舅,我能娶到媳妇吗?”舅舅想了很久,无奈地回答:“顶多只能娶到一个小寡妇。”刘震云很受打击,呆坐半晌,最后问舅舅:“怎么办?”舅舅想了半天,说了一个字:走。第二年刘震云参军,后来又上了学,成了作家。为什么刘震云会写这样的作品?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他的心灵在“回家”。《1942》是中国集体潜意识里的“回家”,是敢于面对自己过往的勇敢,同样,也是刘震云的“回家”。 《1942》是刘震云回家路上的里程碑,也是全中国人“回家”路上的里程碑。
讲完上面的几个故事,我想到了这两天看到的新闻。据新华社报道,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13年元旦即将来临之际,来到他的老家江苏省考察工作。
有110年历史的江苏省泰州中学,是全国百所知名中学之一。胡锦涛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校史陈列馆,视察了校内设施,还在学校的花园里种下一棵银杏树。得知泰州中学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胡锦涛勉励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泰州中学是胡锦涛主席的母校,主席从母校考上清华大学,直至走上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岗位。在2012年年底回到母校,并且在校园种下一棵银杏树,这不仅仅是对母校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也是在激励年轻人的“家国”情怀。因为银杏的象征意义是古老文明,在中国人的眼中,银杏也是健康长寿和幸福吉祥的象征。
几十年前,胡锦涛以母校为荣,而今天,母校又以他为荣。从离开母校到回到母校,这个漫长的奋斗征途,其实就是对“离家”和“回家”的另一解读。
中国人的五个“家”
人的一生,会经历五个“家”。对我们来说,每一个家都至关重要。我们一生不断地离家,又不断地回家。家是我们的一个根,是我们出发点、栖息场和归属地。叶落要归根,如果我们离家后不再能回去,生前淤积“乡愁”,死后成为“孤魂”,都是很严重的事情。
第一个家是母亲的子宫。这是我们第一个居住的地方,婴儿最原始的安全地带。这里温度适中,营养丰富,没有毒害,没有干扰,母亲为我们提供所需营养,为我们挡去所有伤害,我们什么都不用担心,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母亲的子宫里畅游。子宫就是最原初的安全、舒适的象征,是我们的第一个家。和其他的“家”不同的是,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一生只住一次,一旦出来就再也回不去了。这也许就是人们一生都在不断建构一个象征,一个像子宫一样安全和温暖的地方真正的原因;也许就是许多人不能解释的行为的背后所蕴涵的秘密。
第二个是原生家庭。它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它对我们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在这里,我们开始靠自己的力量与周围的亲人建立关系,与他们互动,开始一步步社会化,开始学习生存技能。这个家不一定完全舒适、安全,它可能有伤害,可能有竞争,可能贫困,当然也可能让我们衣食无忧。这个家,可能是一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地方,我们所说的“离家”,更多地是指离开我们的第二个家,也即我们的原生家庭。那些不愿意回家的孩子,那些长大后走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又时不时想家的孩子,他们一生也许只在做两件事情,一件是如何离开家,另一件就是如何回到家。这就是原生家庭的普遍性故事和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