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主页 > 心理动态 > 心理新闻 > 文章内容

婴儿特征表现的心理学秘密

http://www.psy8.cn2016-02-18 11:51未知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更多

1、定时喂奶,好不好?

这是个存在着一定争议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定时喂奶基本上是持否定的态度,更推崇的是按需喂奶。

婴儿通过与母亲的互动感知世界,最终形成自我意识。母亲的喂奶方式,直接影响的是孩子性格的形成,而幼儿早期性格一旦形成,后期将较难得到改变。

定时喂奶,出现的问题就是,婴儿还没能表达自己喝奶的意愿时,奶就来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不停地给婴儿喂奶不断地强化了其无意识中的感受——外部世界是美好的,让其长大后在人际中变得容易轻信他人;二是时间一到,奶自然到,容易形成婴儿的依赖性,长大后缺乏自我独立的性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最好的喂养方式是按需喂奶。当然前提是家长通过观察,了解孩子大致的喂奶规律,比如5个小时左右就饿了,根据规律,到了时间,如果孩子饥饿哭闹时,就及时喂奶。而其他时间段里,没有特殊情况,不主动给孩子喂奶。

当孩子能够自主地去表达自己的意愿,并能适时得到满足,将能够增加孩子的自我掌控感,为其日后独立自主、处理好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规律的生活习惯奠定下基础。

2、孩子哭了,抱不抱?

很多家长信奉源自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哭声免疫法”——“孩子一哭就放下来,不哭才抱起来。这样一来,再小的孩子都能明白,不哭的时候才有得抱,这招极灵……让孩子知道哭声是叫不来妈妈的。”

“哭声免疫法”因为见效快,让妈妈省心省力,曾在美国风靡一时。然而事实是,该育儿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出现诸多问题,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或者精神分裂。最终,此方法终于被欧美深深反思和摒弃。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0-1.5岁的婴儿还处于基本信任对不信任阶段,如果得不到及时、充足的照料,可能会让他们产生持久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通常婴儿在5-6个月的时候才会出现对父母亲的依恋,而一直到2-3岁时才能理解照料者的需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并逐渐建立起更复杂的双向人际关系。而在此前,婴儿哭泣得不到妈妈的怀抱,其体验到的就是自己不好,体验到的是被抛弃的感觉,这会让婴儿无形中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影响其长大后亲密关系的建立。

很多家长担心,当孩子哭泣时,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会不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依赖,无条件满足会不会变成一种溺爱?事实上,答案是不会!“依恋理论之母”、英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做过调查发现,如果妈妈能对婴儿的啼哭做出迅速的反应,那么孩子啼哭的频率就会越来越低。这是因为父母敏感、高反应性的教养方式能够有助于防止婴儿变得高度焦虑,所以易于安抚。

当孩子哭泣时,请不要吝惜给他一个温暖的怀抱,当他在婴儿期充分得到爱与温暖时,他的人生也将能感受到更多的爱与温暖。

3、什么时候该与孩子分床睡?

什么时候该与孩子分床睡,是家长们很关心的问题。

孩子在3岁以前属于母婴依恋期,这个阶段一般建议母婴同床。通常意义上的母婴同床,是为了保证安全依恋的建立,当孩子感到饥饿、寒冷、黑暗、有便意时,父母能及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培养安全依恋。

然而,母婴同睡一张床,也会存在着母亲翻身压到孩子、闷到孩子等风险,还可能影响母亲的睡眠质量。因此,目前更提倡的是在大人床的旁边放一婴儿床,孩子独立睡婴儿床上,当孩子哭闹或有需要时,父母能及时地照顾到孩子。

如果能从小就让孩子适应独立睡婴儿床,也即“分床不分房”的环境中睡觉,当然是最好。不过有的家长,孩子出生时,就一直是同床睡觉的,那么到了3岁左右的时候,是实行真正分床睡觉的最佳时期。从心理学上讲,孩子一般在2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觉醒,3岁开始进入性蕾器,开始意识到男女之间的性差异,并逐渐形成自身性别认同的基础。此阶段,家长与孩子分床睡,可以给孩子自己的空间,培养独立的人格的形成。

完成了“分床不分房”睡觉的孩子,在3岁以后,也要开始面对下一个任务,就是分房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3岁以后孩子开始逐渐经历社会化的过程,而父母的亲密关系是孩子不能介入的,如果孩子一直介入其中,对孩子的情感发展、独立性、自信心等都会有影响。

对孩子而言,分房睡,意味着在房间里看不到父母亲,感受不到父母亲,一个人面对黑暗,甚至是内心的恐惧,确实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分房睡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3-6岁期间,是孩子分房睡的最佳时期,越早顺利地完成分房睡的孩子,在心理独立性的发展方面会表现更好。

因此,3岁到6岁这个阶段,父母要逐步培养孩子适应分房睡的环境,让孩子逐渐明白自己已经“长大了”,学会独自去克服恐惧的心理,将能够助于养成勇敢、不畏困难、不依赖的良好品质,学会培养自我安全感,为其日后适应社会发展与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4、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哪些敏感期?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某些时间范围内,他会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特质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特征的事物;他还会不需要特定的理由而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地重复,直到突然爆发出来某种新的动机为止,这就是孩子的某个敏感期。

婴儿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的敏感期,需要家长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进行推测,任何一个敏感期,都蕴藏着孩子未来的可能性,尽可能让敏感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敏感期的概念最早是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博士提出来的,根据她常年的观察总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如下9个敏感期。

(1)语言敏感期(0-6岁):此阶段的孩子具有极强的语言敏感力,容易学会母语。

(2)秩序敏感期(2-4岁):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无所适从。

(3)感官敏感期(0-6岁):婴儿从出生起,就会凭借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3岁前,孩子只是吸收周围事物;3-6岁就能分析、判断环境。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大人常会忽略周遭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孩子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

(5)动作敏感期(2-6岁):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活泼好动,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还要强调小肌肉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

(6)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明显倾向。

(7)书写敏感期(3.5-4.5岁):这个时期孩子喜欢写写,到处涂画,不一定画得很好,但是对此乐此不疲。

(8)阅读敏感期(4.5-5.5岁):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的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在此阶段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

(9)文化敏感期(6-9岁):孩子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3岁,到了6-9岁变得强烈。

敏感期最重要的教育原则之一就是要顺应。孩子的任何一种行为背后都有他的原因,很多时候家长认为的“无理取闹”,只是成人的理解,孩子并不这么认为,所以要找到背后的原因,比如,没有关注他的需求,没有回应他的行为,没有理解他的心理,没有认同他的情绪等等。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每个行为都有合理的诉求。

愿每一位家长能读懂“婴语”及其背后的心理,为孩子创造最适合成长的环境与教育,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拥有美好的童年与未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更多...栏目热点
每个男人都需要心理治疗:一位心理医生向男同
每个男人都需要心
每个男人都需要接受心理治疗!一位心理治疗师向全体男同胞喊话。 我就开门见山地说…
更多...栏目推荐
更多...热门文章
每个男人都需要心理治疗:一位心理医生向男同
每个男人都需要心
每个男人都需要接受心理治疗!一位心理治疗师向全体男同胞喊话。 我就开门见山地说…
更多...推荐文章
独家揭秘心理咨询全过程-实用自我治疗技能
独家揭秘心理咨询
你梦想成为心理咨询师吗?学习了心理咨询认证课程但面对求助者仍然无从下手?你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