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对孩子说“不”
为什么许多中国孩子缺乏创造力和自主意识,不能快乐、乐观地生活?其实,许多答案…
适时的赞美
案例
周末彤彤一到游乐园就立即奔到滑滑梯上,开心的笑声一阵阵传来,其他小朋友看见了,也纷纷准备去玩滑滑梯,这下彤彤不干了,站在最上面就是不让别的小朋友上去。妈妈忙走过去说:“彤彤,别的小朋友也想玩,你和大家一起玩吧,还可以和小朋友比比谁滑得好呢,人多更开心,你试试?”彤彤想了想,同意了,一会儿,一串串笑声就飘荡在滑滑梯的周围。回家的路上,妈妈对彤彤说:“彤彤学会和朋友一起分享快乐了,彤彤真棒。”
妈妈正确引导
如果经过父母的解释、教导,孩子逐渐改正了“独占”的习惯,父母应适时地给予孩子赞美和鼓励,孩子便会知道这个行为是妈妈喜欢的,在鼓励和赞美之下,他自然会慢慢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敏感的父母会注意到宝宝经常会因为被要求分享而与别的宝宝发生冲突,你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权利,同时在合适的机会帮助孩子学习,让孩子逐渐知道游戏是“在规定的限制范围内的自由活动”。要记得,孩子准备好要分享时,是不需要父母用强迫的手段来要求的,当孩子与人分享时,你就会知道,孩子已经准备好了。
引导误区
常常看到家长劝宝宝把手里的玩具或零食分给同伴,即使宝宝不乐意,家长也百般劝慰,甚至威逼利诱。对于3岁以前的宝宝,分享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如果家长强迫,表面上孩子不得已接受家长的要求,但在心理上,由于自我意识建立不完全,成人之后更容易变成以自我中心、占有欲强的人。这个年纪的小孩,建立明确的自我意识是首要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