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大家都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有没有办法留住幸福?曹操有句诗——“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就是寻找外物,用外在的力量化解内心的忧愁。但佛教认为外在的力量无力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西方的哲人也告诉我们,幸福的根源在自己。所以我们讲幸福心理学中有很重要的一个话题,就是自己,也就是自我。
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其实人人都是心理学家。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有心理活动,每个人也都会去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动,还会用这种体会去推测别人。所以人人都是心理学家,人人都在想很多很多的心理学问题。
中国古代流行的一些读物很好玩,其中有一个叫《增广贤文》,那是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学。《增广贤文》里面出现很多次的“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画骨画皮难画虎,知人知面不知心”等等。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心理学。对于什么是幸福,现代汉语字典的解释就是四个字“称心如意”,很简单的解释,而且我觉得这个解释比心理学解释还好,幸福就是称心如意,就是一个主观评价,是自己在评价自己的。
幸福与自我
世界的中心在哪里?宇宙的中心在哪里?最早有地心说,后来有日心说,现在不知道宇宙中心在哪里,我们有没有另外的一种回答?在自己心里,这也是一种回答。就是在我们这里,在我这里。心理学有一个最基本的想法,每个人最关心的是跟自己有关的事情。比如我们在学校里经常有句话说,为什么听报告有人会睡着了,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讲的一定不是他最关心的事情,不信换一个话题,讲分房子、提工资,看看还有没有人打瞌睡。因为人人都觉得分房子、加工资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事情。
什么叫宇宙?“宇宙”在中国汉字里面是两个字,“宇”是空间,“宙”是时间。《说文解字》里说:上下四方为宇,往来古今为宙。所以合起来讲,所有的时空就是宇宙。这个定义后面有一个基本假定,它是站在什么立场来定义宇宙的呢?是自己。谁的“上下四方”,一定是我的;谁的“往来古今”,不是秦始皇的,也不是未来某一个人的,也一定是我的。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母斯,他是研究自我的,他在《心理学原理》里面专门讲了一句话,“自我是人类心理宇宙的中心”。心理学有大量的研究告诉我们,我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有这样一个研究。比如,我们把手表放到耳朵边上能听见嘀嗒声,然后我们把手表慢慢移远,移到某一个地方就听不见嘀嗒声,再近一点点刚刚能听见嘀嗒声,这个地方就叫“阈”,能听到嘀嗒声的区域就叫“阈限”。我们今天是一个聚会,假设大家都站起来,每个人都端了一杯茶在这里聊天,我不可能跟所有人聊天,假设我跟其中两三个人聊天,如果跟他们认真聊天,我就没法听见周围人在说什么。这就是我们听觉的阈限。但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一个经验,突然听见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人马上就会扭头看看谁在说话,而听不到其他的。所以说每一个人最关注的是自我,连超过阈限的自己都可以关注到。
自我中心是人类的一个基本心理倾向,不光个体这样,群体也是一样的。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人就是一个群体,我们有没有感觉到我们的自我中心。我们连国家的名字都是自我中心的,我们管自己叫中国,整个宇宙、天下、世界最中间的地方就是我们中国,我们画地图的时候一定把我们画在中间,其他国家都在边上。当我们去看美国地图就不习惯了,因为在美国的世界地图上,中国在边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