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弊端来看,若一刀切似的将退休年龄推迟,受到影响的则不仅包括年轻人,还有其他中低收入者。
年轻人就业更难。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张车伟副所长曾指出,中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只有1000万左右,如果提高退休年龄,会占去机会的30%。李建民教授也认为,在年轻人就业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推迟退休年龄将不利于年轻人就业,加剧职场竞争。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原所长高芳堃则表示,应留给年轻人更多就业和发展机会,让他们的才干得到充分发挥。
中低收入人群会更累。于海教授表示,他虽然赞成推迟退休年龄,但却不建议一刀切。因为对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中低收入者来说,如果推迟退休年龄,上了年纪的员工就可能吃不消。评论界人士郭之纯也认为,对为数不少的四五十岁下岗职工来说,由于年龄所限,他们很难再就业,更盼望早到法定退休年龄,拿到退休金。如果退休年龄被推迟,他们的家庭和生活无疑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压力大的人更想早点退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王大华表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有人认为工作能让自己更充实、生命更有价值;有些人则觉得工作压力大,希望早点儿颐养天年。王大华说,作为一个中年学者,自己也常会感到工作压力大,如果让她选择,她更倾向于能早些退休。
警惕离“退休综合征”
其实,从世界范围看,延迟退休年龄已是大势所趋。日本人可以推迟到65岁—70岁再领养老金;在美国,劳工统计局最新数字显示,金融危机后,美国55岁以上参加工作的人数增加了310万;2010年,法国将最低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了62岁;在新加坡,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随处可见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在工作,不少出租车司机也是60岁上下的长者。但是,不管什么时候退休,大部分老人都会在临退休前,出现心理或身体上的变化,有人将其称为“离退休综合征”。
北京武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理疗科主任许建阳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退休前后,原来的生活习惯、经济收入、地位、名誉及话语权等都将发生巨大变化。而对这一变化的担心,就会反映到心理或身体的不适上。有人会变得多思多虑、敏感,甚至焦躁;有人会因为害怕心理落差,加剧生理上的各种症状,并在退休之前或之后1年内达到顶峰,影响免疫力和内分泌系统,引发和加重各种疾病。因此,临近退休的老人,最关键是做好心理调节。
首先,学点“阿Q”精神。原先担任重要职务、应酬较多者,不妨劝慰自己:这下有时间多陪伴老伴和子女了,应酬少了,健康也更能保证了。其次,给生活定张时间表。事先安排好退休后的起居,试着提早适应。再次,培养一种兴趣爱好。不管是养花鸟,还是下下棋等,多一种爱好就能少一些单调,也能创造更多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最后,适当变换环境。刚退休时,不妨多出去旅游,新环境能调节人的情绪,激发人的探险意识和兴趣。
退休是早一些,还是晚一点,虽然可能对生活造成一些影响,但一个人过得好不好,最终还取决于你怎样面对。早做打算,才不会感觉手忙脚乱。
中国心理培训寄语: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王大华表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有人认为工作能让自己更充实、生命更有价值;有些人则觉得工作压力大,希望早点儿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