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不少企业怀有侥幸心理,没有对法律和新闻媒体的定位有正确的认识,一旦自身有把柄握在记者或假记者手里,往往会产生“破财消灾”的心理,客观上也纵容了一些道德败坏记者和假记者的嚣张气焰。
核心提示:
社会人员假冒新闻记者敲诈勒索;新闻从业人员收受红包、礼金、有价证券等;报刊出版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广告、获取经营利益等……当前,各种“新闻敲诈”、“有偿新闻”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严重损害媒体公信,还污染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这正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如今,极少数记者与“新闻敲诈”挂上勾。这其中,有很多假记者在作恶,但也必须看到,某些新闻单位和记者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据统计,去年全国有199家记者站被依法处罚。
为此,新闻出版总署等三部委联合从5月15日开始在全国开展为期3个月的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的专项行动。
我省也专题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整肃规范新闻采访活动。
怪事,
气焰嚣张假记者
身陷囹圄,慈溪人张小军懊悔不已。可是,一切为之已晚。
几个月前,张小军化身某商报记者,到医院进行敲诈。张小军陪朋友去医院看病,觉得医生态度生硬,心生不爽。他躺在床上想了一个晚上,决定去印几张假名片,冒充记者到医院“捞”好处。
第二天下午,张小军带着印有某报主任记者的名片,直奔医院医患沟通办公室,与工作人员交涉,谎称妻子来看病,医生态度很差,互相推诿,病也没查出来,现在妻子已到宁波住院,要动手术。说完,掏出名片甩到工作人员面前,“这个事处理不好,我要给你们曝光!”
一听说要曝光,医院也慌了手脚,又是赔礼道歉,又是送鲜花和小礼物。临走时,张小军提出,要3000元现金,让老婆去买补品。
事后,张小军交代,他就是想通过媒体的力量,给医院施加压力,让医院做出有利于他的决定,从医院里搞点钱。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罚金2000元。
个别记者低下的职业道德,也让某些人看到“假记者”的发展空间,盯上了利用新闻行业牟取利益这条歪路。
今年初,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公布2011年“扫黄打非”十大案件。山西假记者敲诈案榜上有名。
山西省晋城市无业人员王之鸿、卫向前分别假冒中国企业新闻网主编和记者,将从互联网上有关灵石县鑫源煤化有限公司的负面报道下载修改后,发布在中国企业新闻网等网站上,之后以删除报道为由向该公司索要54万元。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采取措施将两案犯抓获。
近年来,“假记者”敲诈事件大有越演越烈之势。他们多是打着所谓舆论监督的幌子进行敲诈勒索,先是声称问题很严重,要曝光,然后又表示只要对方想办法,不仅不曝光,还可以做正面宣传。对方一旦提出妥协,他们就顺理成章地索要高额宣传费。而当事人或是胆小怕事,或真的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宁愿花钱买平安。
有专家指出,当前,很多人对记者的社会角色缺少正确认识,他们认为记者的社会关系多、路子广,认识很多上级领导、能够替人申冤、推动各类难题的解决,夸大甚至歪曲记者的作用,再加上少数职业素质低的记者也确实有过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也一定程度上误导社会大众对记者的认识。当前不少企业怀有侥幸心理,没有对法律和新闻媒体的定位有正确的认识,一旦自身有把柄握在记者或假记者手里,往往会产生“破财消灾”的心理,客观上也纵容了一些道德败坏记者和假记者的嚣张气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