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隔代教育引焦虑
本次调查还发现,在教育方面,33.3%的受访者最担心早期智力的开发问题。“这种焦虑是完全没必要的。”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张明红表示,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并让他们接受“适宜于发展”的学前教育,是世界公认的理念。能背几首唐诗、念几个英文单词真的不重要。研究证实,在人的智力发育过程中,有一个最佳的学习期,在合适的年龄段接受合适的教育更关键。现在不少幼儿园开设了各种学习班,这反而可能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影响求知欲。
颇具中国特色的“隔代教育”也给家长们带来了不少困惑。25.8%的人害怕“家人教育观念冲突,矛盾多”,17.2%的人担心“孩子由长辈或保姆带,不利于成长”。数据显示,上海0—6岁的孩子中,50%—60%是隔代教育,北京的这一数据更是高达70%。隔代教育的好处在于能保证大人陪伴孩子的时间,祖辈们育儿经验相对丰富,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老人在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方面落后的可能。杨健表示,这就要求大家在原则性问题上必须协调一致,如果孩子犯错误,必须达成“统一战线”,否则孩子很难形成“是非观”。
在性格方面,家长们最担心的是“内向”,占25.5%;“没耐心”位居其后,占21.9%;其他依次为“不懂感恩”(18.0%)、自私(15.5%)、霸道(7.9%)、娇气(5.6%)。杨健认为,大家对“内向”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很多时候,内向并不是胆小怕事的表现,而是孩子面对陌生的人和环境时的自我保护本能。况且性格的内向和外向并无优劣之分。张明红补充道,6岁以下儿童的特点就是先满足自我,再满足他人,不知感恩并非孩子的道德问题,因此不必为他的“不懂感恩”而烦恼。在接受正确的成长教育和人格逐渐完善后,孩子会慢慢懂得感恩。家长最应关注的,是如何培养出一个快乐活泼、自信独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上网求助最常见
从调查不难看出,绝大多数中国父母对育儿信心不足。那么,遇到育儿困惑时,大家最常用的解决方法是什么?“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最受欢迎,52.6%的受访者选择了该项;22.3%的人表示会咨询同事、朋友等;13.5%的人会阅读书籍、报刊等;向长辈取经的,仅有3.8%。
在张明红看来,这几种途径各有利弊。网络信息量大,但纷繁复杂、难辨真伪;长辈虽经验丰富,但在青年一代看来,很可能过时了;书籍、报刊查找起来较麻烦;朋友、同事的育儿经沟通方便,但难免片面。
“孩子就如同一把等待打开的锁,家长需要找到与之相匹配的那把钥匙。”张明红表示,每个孩子的身体发育、性格形成可能都存在差异,要想解决育儿中的困惑,最关键的是要充分了解自家孩子的特性。
遇到困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寻找最权威的解决之道。比如健康、就医问题,一定要以医生的建议为主;教育、心理方面,则应请教育儿专业人士。当然,多参加一些正规机构举办的育儿讲座、培训等,及时给自己“储备知识”也很重要。在挑选书报或上网查资料时,一定要注意作者的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看其是否从事过专业的学前教育及研究、是否有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