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不仅仅是单纯的恶搞。对“元芳”的询问,不仅使网友一次次满足了扮演“狄阁老”的戏瘾,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无厘头的发问中,情绪表达的欲望得到满足——“元芳体”的精髓在于表达而非询问,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想象为何那么多网友像没头苍蝇一般折磨元芳。
调查显示,中国内地上班族在过去的一年内所承受的压力,位列全球第一。如何缓解这种压力呢?或许,祥林嫂般地对“元芳”发问就是一法?说到底,对“元芳体”的走红,我们不妨以娱乐精神看待之,且随它去,一笑置之。正如狄仁杰的扮演者梁冠华在微博上所发的“偷笑”表情,可见当事人十分有娱乐精神,并不介意恶搞。对于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为其背书的民意却不可玩笑视之。“元芳体”往小了说,这是研究网络力量的契机;往大了说,是一门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严肃课题。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元芳
流行语的突然蹿红,首先源于网友的从众心理。如果一件事足够新奇有趣,就能引起众人的关注。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而网友的自我传播,可以让一种流行元素发生“裂变效应”,短时间内释放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传播能量。
其次,这些流行语的兴起,还源于本身具有的强大“附着力”。分析这些流行语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结构新奇、内容空洞。这就使得这些流行语能够成为万能句式,可以随意添加任何具体所指的内容,从而能“嫁接”到任何文本当中,造成出其不意的效果。
仅就“元芳体”来说,它的流行也代表一种充满疑问的社会心态。确实,生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疑问,“人行道怎么被人一踩就塌了?”“一座桥怎么就被车压垮了?”“得了个诺贝尔奖,为什么还买不起北京的房子?”……如此等等。借“元芳”发问,是对种种“莫名其妙”的疑惑,也是表达意见的方式。
元芳体走红背后,更多的是公众对某些现实现象无奈的一种表达。元芳是个虚拟人物,对网友来说,不管你怎么问,他都不会烦,当然也永远不会给你答案,但有时候网友这么提问,并不是真的没有答案,而实际上他在提出问题时的动机和语气是无奈的、调侃的。因为网友已经习惯了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嘲讽社会人生百态,表达积聚已久的懊恼、猜疑。千万次地发问,其实是一种‘集体焦虑’,公众期待有人去倾听回应。
诸多“体”让诉求表达更加多元
从之前的“凡客体”“咆哮体”“高晓松体”“甄嬛体”“离骚体”“诗经体”“淘宝体”,到如今迅速蹿红的“元芳体”,网络流行语反映的是网民的某种心态,而一个个网络流行语相继出现,构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张晓红认为,流行语的突然蹿红,首先源于网友的从众心理,其次是流行语满足了网民某方面的诉求。网络流行词通过微博等新媒体,得到广泛转载与快速传播,短时间内释放出强大的传播能量。与其他传统媒体相比,微博等新媒体的互动性、参与性更强,微博体现了草根的力量、网民的力量。
在网络环境下,人人都掌握着“麦克风”,网民不再满足于盲目接受传统媒体疲劳式的单向“信息轰炸”,更愿意针对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发表意见,甚至对于某些背离社会公平正义的事件表达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