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淘宝100多个亿的交易额,快递公司的“爆仓”。一个普通的大众的光棍节最后硬是变成了一个全民参与疯狂购物节。原本单身一族的“节日”,却在电商各种心理营销手段下,变成了大众集体网上抢购的“狂欢日”。你是占了便宜还是掉进了陷阱?
而今年的“双十一”,经过电商们大手笔的广告轰炸,和长达一个月的集中预热之后,终于将光棍节固定为了一个如国庆元旦春节一样,和消费相关的节日理念。
光棍节,屌丝们互慰凭吊日?节日狂欢?NO!
——光棍节是一种购买情景,而购买则是一种角色扮演!
双十一,电商的最经典的营销模式,硬是把一个普通的光棍节变成了一个购物节。08年,淘宝打造“光棍节”,电商一直实行一种有节过节,无节造节营销手段。每逢过节,总少不了各大电商平台铺天盖地的促销广告,节日的气氛里总有他们的存在;即使不过节,618大战也能拉得开,总能上演一场价格大战,赚足了人气,也带来了销售业绩。
而今年的“双十一”,经过电商们大手笔的广告轰炸,和长达一个月的集中预热之后,终于将光棍节固定为了一个如国庆元旦春节一样,和消费相关的节日理念。光棍节,不再是单身屌丝们顾影自怜自怨自艾自嘲的网上互慰凭吊日,而成了实实在在的“大折扣”消费狂欢节。 面对如此诱惑的“打折扣”,不管是否单身,只要习惯网购的都市人来说,都有相当的诱惑蛊惑力和杀伤力。所以,电商眼中的“光棍节”看似是单身一族的“优惠”,实则是电商对网购者的一记“通杀”。只是不知道,你是否还在为此沾沾自喜?哎,都是阴谋呀!
消费心理学研究发现,消费者会把购买行为与特定的场合联系在一起,他们在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感受影响他们对购买和所做事情的感受。也就是说,我们习惯于在某种特定场合情景下进行消费,而且当时的各种感受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举个简单例子:看到商店打出打折的信息,我们都会想进去瞧瞧,即使原本没有打算要买,也会去看看。而将“双十一、光棍节”变成与春节等与消费相关的节日,实则就是为了为了唤醒我们的购买意识,营造一种购买情景。其实,任何一种购买都是一种角色扮演。而这个角色会受到周围环境、自身情绪等的各种影响。
光棍节,为何你想要“网购”?
——光棍节,自己爱自己,补偿一下吧!
光棍节,一定要网购给自己买东西?这是什么强盗逻辑。看似无理,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现象在里面。作为单身的屌丝们,带着顾影自怜自怨自艾自嘲的心态爱自己吧。既然没有情人,情场失意,那么,我们在其他地方补偿一下自己吧。补偿效应是人们不学自会、无师自通的心理平衡反应,个人都有这种补偿心理,这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就像一个人在失落时,若发现有人比他更失落,便会感受到一种慰藉。
日常生活中的补偿效应随处可见:炒股失误,一次损失2000元的人,闻知另位先生一下子损失20000元,自己便减轻了懊恼情绪。被导游误导,花60元买了一挂假珍珠项链的人,看到同游的另外人买了3挂,损失180元,也会因补偿效应而得到自慰。我们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了保持一种心理状态的平衡,所以会为求得到补偿。
“双十一”谁消费了你的消费?
——你是真的心动还是从众!
“网购,你够了吗?”双十一,不仅是单身人狂欢,更有趣的是“已婚一族”也被卷入这场网购大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