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于丹被轰?
闹剧的背后,一场商演的看客心理”本质”是——值回票价!
——期望与设想不一致?挫折感导致舆论攻击!
【事件还原】
现场:公开售票的“商演”
观众:不仅是北大学子在现场
被哄:没人说“滚”,于丹发言后观众依旧鼓掌
质疑:服装有些不适合
不明就里的人们多数会把矛头指向北大学生,但其实这只不过是一次在北大百年学堂开办的“商演”而已。作为商业演出,不是学生抱着谦虚的心态来上课,远非早前的《百家讲坛》,故此资深票昆曲友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昆曲大家的精彩演出,哪怕一秒种都不希望浪费。所以,此次闹剧,闹在看客,这不过这些看客后排也有北大学子,故此事件升级!还原事件真相,你会发现,这更像是一次消费者对产品不满的宣泄,只不过这盆不满的脏水连带着泼到了于丹的身上!对于消费者而言,只想一件事儿——值回票价!
如果在其中任何掺杂,哪怕是另一个领域的高者前来凑场发言,这种不纯粹也会导致消费者的“挫折感”,正应了挫折攻击假说!任何攻击行为的背后,是因为当事人在事件进展中遇到了挫折,而这次的挫折恰恰是主办方安排不符合看客需求所导致的。
其实说起来,既跟北大学子没大关系,也跟于丹没大关系!这恐怕也是为什么此事发生后,主办方主动出来发言澄清的原因。
心理与生活:挫折-攻击假说
它是攻击(侵犯)行为的社会学理论之一,1939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J·多拉德和N·米勒等5人在《挫折与攻击》一书中提出。“挫折与攻击行为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挫折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总是以某种形式的挫折存在为先决条件。”该假说将挫折定义为“目标反应的受阻”。
挫折在多大程度上引起攻击行为,则取决与以下四个因素:
1)反应受阻引起的驱力水平
2)挫折的程度
3)挫折的累积效应
4)所着攻击反应而可能受到的惩罚程度
1941年N·米勒发表在《心理学评论》上的文章对该假说进行修订,认为挫折可以导致一系列不同的反应,其中之一便是攻击行为的产生。该假说是实验社会心理学历史上第一个关于人类攻击行为的系统的理论。
所以,想想看,本来昆曲在现代文化中已经几乎绝迹,不像京剧,越剧影响力那么大了;想看到真正大家表演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这时候在半路杀出个于丹老师,看客们心理有些躁动和不满,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如果你是于丹,你该怎么办?
——给情绪宣泄的机会,安抚受伤者
无论是言语攻击,还是行为攻击,只要是攻击行为,你可以参考的一个分析思路就是——攻击者之前受到了什么挫折!恐怕这对于犯罪心理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一个重要心理学知识。如果于丹老师之前了解心理学,她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上台前先观察,如果看客已经出现躁动,那么首先应该说一句缓和气氛的话,比如:时间晚了,我愿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这些老艺术家,我也是一名普通昆曲爱好者,今天我只说一句话……;如果是这样,这件事情恐怕就能自然平滑过渡了。
所以,如果你是于丹?类似的情况,你已经知道了?
对于此事,于老师的反应已经算是很积极正面了,17日发生被轰下台一事,18日一连三篇微博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