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夜,5名少年垃圾箱死后的第三天,媒体报道后的第二天,贵州毕节市宣传部门公布了5个孩子的姓名住址,同时表示对相关负责人“严肃处理”。毕节方面公布了5名死者的身份信息——陶中林,男,13岁;陶中井,男,12岁;陶中红,男,11岁;陶冲,男13岁;陶波,9岁。5个孩子都住在临近的七星关区海子街镇擦枪岩村,他们的父亲是三兄弟。经警方查证是当地的留守儿童。
本应上学的孩子却流浪街头,这件案子令人深思的地方有很多,为什么他们不去上学?怎么跑出来流浪的?家长在干什么?在密闭空间焚烧垃圾很可能一氧化碳中毒是常识,他们怎么连基本的保护自己的意识都没有?我们心中打上许许多多问好,也许,“留守儿童”四个字足以为我们解答。
何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留守儿童2200万。
随着劳动人口的大量流动,但又由于一切民生政策建立在户籍制度之上,城市里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只能被留在老家。这些孩子孤单地留守,少有依靠。内心的寂寞与忧伤,生活上的不便与环境的歧视,意外的人身伤害,无一不在困扰着这些孩子。由于缺乏亲情滋养,这些幼小心灵,有的走向消极、孤僻,有的变得任性、暴躁。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这些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据调查,三成留守儿童有自我封闭、抑郁等倾向,一半以上的孩子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005年,在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的“5·31”特大洪灾中,有12名儿童死亡,其中的11个都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对突发性事件几乎没有应变和自救的能力。突发性事件中,“留守儿童”几乎没有自救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他们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1、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