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加速背景下的制度拖延
城镇化在不断扩大,但城市中的孩子也遇到些问题,比如双职工的孩子就只能让老人来带,碰到加班情况就没法去幼稚园接孩子。因为工作繁忙,甚至经常性出差,偶有休息日,孩子与父母能够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不是在学校等待天黑就是长时间与老人在一块。殊不知隔代喂养的问题重重,恰恰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身上。
首先,隔代喂养的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他们来说,极有可能加速行为的成人化,更严重的是,易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由于一些老年人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与外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应有的活力,不利于培养孩子开阔的胸怀和活泼、宽容的性格。
由老年人抚养孩子,常常是过分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长期下去,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果断力,产生依赖心理和受挫力差的毛病。长此以往,孩子在成长中,稍微受挫,就一蹶不振,产生心理与行为的障碍。
青少年一代的问题,恰恰体现的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问题。不想要隔代喂养,可是进凭一人之力,大多数工薪层还养不活一家上下老小,这样,有些父母就不得不出去上班工作,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而老人不得自由要看守孩子,城市里老人娇惯孩子的多,农村中老人管教不住孩子的多。那么多的无奈之下,一代代年轻人带着被错误方法教养的弊病踏上社会,阴暗心理,边缘人格,偏激个性等等,这是社会中频频出现状况的因素之一,比如自杀、反社会、反人类的犯罪案件增多,公民道德低下,公共秩序得不到维护。
为留守儿童留守心灵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
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我与村上的“留守儿童”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