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末日,提醒了我们,人生是有终点的,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思考,被提前了。
“1999.05.28-2012.12.21”,网友@骚聪聪 的一条只有日期数字的微博引发网友热转。原来,这条微博前边是生日,后边是传说中的世界末日,一条微博就写下了自己的一生。生老病死是人一生中必须经历的过程,没有人能逃得开或是例外。2012末日果真要来了,我们谁也逃脱不了命运,也许顷刻间我们唏嘘不已,我们在伤感,在怀念,在悔恨,在痛哭,因为我们不愿就此离别,不愿在一段优美而上旋的曲调之中戛然而止。
面对死亡,我们想到了什么?
有的人说,末日来临,是与爱的人的生死离别;是未能完成的理想就此终止;是还来不及看一眼这星球上最美丽的景色而悔恨不已。我们不曾思考过死亡,因为那是很遥远的事情;我们不曾担忧过死亡,因为意外的死亡几乎不可能落在我们各自身上;我们甚至不惧怕死亡,因为我们太过年轻,压根不知道死亡是什么。
2012末日,提醒了我们,人生是有终点的,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思考,被提前了。生卒年月体微博走红不是一个偶然,因为每个人只要一想到死亡的临近,就会害怕,不知所措,却也感叹人生的短促无力,我们做过什么,错过什么,还有那些一直想做却还没来得及做的事情。那么面对死亡时,我们的心理上都会有什么变化呢?都会经历什么样的心理变化的阶段呢?有研究表明:面对死亡必然经历五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这个观点对吗?
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的“死亡经历五阶段”
当得知自己将死,我们首先会告诉自己那不是真的(否认);当意识到事实的确如此时,就会变得愤怒不已(愤怒);接下来再徒劳地寻求推迟死亡的办法,比如告诉自己还要活着完成一个未了的心愿(讨价还价);再之后意识到正在一步步走向死亡,就会感到很悲伤(沮丧);最终理解这是不可避免的结局,镇定、平和地接受(接受)。北美和英国许多学习医学、护理和社会服务的学生,都将这一理论作为他们专业学习的一部分。现在它已不局限于死亡,人们普遍认为,任何重大心理创伤引发的悲伤情绪都会经历同样的心理处理过程。
但一些确凿的事实证据显示,许多临死的人都跳过了一个或多个库布勒-罗斯定义的阶段,甚至顺序颠倒。例如一些人最初接受了自己将要死亡的事实,随后又极力否认。200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美国康涅狄格州233位刚刚丧偶的居民中,人们得知丧偶消息时最初的主要反应是接受,而不是否认。库布勒-罗斯的理论之所以抓住众人的心,或许是因为它让人觉得对无法掌控的事件具有了预知能力。可怕的死亡经历被归结为一系列定义明确的阶段,最后归结为平心静气地接受,这样的观点令人欣慰。然而事实上,每个人的死亡过程并不都是遵循着同样的路径,就像每个人活着的轨迹都各不相同。
帮助人们理解死亡、应对死亡的学科
哲学为人们应对死亡问题给出了另一个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是建立在强大的理性基础之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被马克思称为哲学的创造者。他的伟大思想,让自卑怯懦的反对势力感到深深恐惧,并受到指控陷害。在死刑迫近时,苏格拉底安静坦然,谢绝友人的逃跑计划。在死亡的最后时刻,他还在作严谨的哲学思辨,并留下了著名的《克里托篇》。通过哲学的思辩,人们不仅没有失去自己,反而使自己异常强大,意志力和思想力坚不可摧。
心理学给死亡这个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解决死亡这个问题上,形成一些边缘学科,如生死学、死亡心理学。心理学至力于指引人们建立健全而强大的内心世界,对生活中碰到的各种焦虑、痛苦,有个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培养良好的心态和人格,帮助人们回归自我的精神家园。心理学在生活的过程中,大幅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在确定或不确定的死亡面前,又给予人们宁和的终极关怀。准确的说,从心理层面的意义上,它帮助人们克服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带给我们的痛苦和焦虑。这条路是祥和宁静的,是需要不断摸索、总结人生智慧的,是需要深入内心进行自我对话的。这条路没有痛苦,也不会失去自我,它让人心理强大,无所畏惧,人们可以成为睿智的思想者,享受思考带来的愉悦。但是走这条路,注定要过平淡的生活,那些理性弱小、无法控制自已内心、甘受欲望奴役的人,他们是hold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