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勒索的语言,会促使听者去想:「如果我不陪她去,就表示我不爱他」、「如果我不对她好一点,说话温柔一点,就表示我心已经不在了」、「如果我不帮他忙,就表示我不在乎他」等等。这是典型的否定后件式推论(Modus Tollens):若P则Q→若非Q,则非P。
这几乎是人人都会的自动化推论方式(Evans, 1993; Legrenzi, Girotto, & Johnsonlaird, 1993; Wason, 1960),而且在逻辑上本身并没有错误,错误的是他的原命题「若P则Q:如果你的心还在,你就不会对我这么的冷淡」。毕竟在现象界,尤其是人际关系之间,几乎不存在如此强的命题。爱一个人、在乎一个人、关心一个人有很多种方式,勒索者用一段文字或句子,将爱的定义与可能性讲小了,藉此缔造一个难以拒绝或离去的语言空间。
修复短路的工具
心是用肉做的,脑也要靠葡萄糖才能运行,毕竟人非圣贤,脑残难免。上面的偏误当中,你认领了几个呢?我们不能总是负责分析不负责解决,这里列出了几个可能的短路修复法则提供大家作为参考:
[破解1]最好的选择权
「可是我每次问他想去哪里、想吃什么,他都说随便啊!然后最后才来埋怨我说,都是让我一个人在决定就好了啊!」
一般来说,人是喜欢有选择权的(Deci & Ryan, 1987; Grolnick & Ryan, 1987; Reis, Sheldon, Gable, Roscoe, & Ryan, 2000)。可是当选择的项目太多的时候,又会让人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而产生焦虑(Schwartz, 2004)。所以,在「开放无限选项」与「强制投射主导」之间,我们可以给对方「最好的选择权」(Optimal Choice Right)。你可以用「我想去看这部电影A耶,可是同时还有B,C,D在上映,那么你想看哪一部呢?」在两种极端做法间,取得平衡点。让彼此都为共同进行的活动承担一些责任,是成熟也尊重彼此的作法。
[破解2&3]保持开放的态度
人类与观光景点有一个共通的地方是:虽然改变了,时光总是会为我们保留下来一些东西。今天下午茶的时候,心理师小P分享了一个麻绳的比喻。他说,每个人都是一条非常长的麻绳,有些地方很干净,有些地方脏了,有些地方黑掉了,甚至有些地方发霉了等等,可是这些都是这条绳子的一小段,如果强迫自己(或对方)把脏的部分抽掉,整条绳子就会崩解。过去和现在,都是他的一部分。如果想继续跟他在一起,就必须接受他的历史和故事,以及他现在的样子,不然就是影响他,让他持续地有更多的改变,并且注意到:你自己,也是会改变的。
[破解4]想想其他的可能性
如果你是常常被自己的猜测与推敲给困住的苦主,可以尝试问自己一个问题是:你认识他「很久」了吗?是凭什么样的理由做这样的推断呢?就算是认识自己最久的人--他自己,都没有办法单纯地从一次或几次的行为中,决定自己喜不喜欢你。那么,你又为什么可以这么早下决定呢?
可是,我就是无法阻止自己乱想啊!咨商上常常用的一个方法是:想想其他的可能性。我承认这非常困难,但是也非常有用。我们的认知系统往往被情绪给窄化了,快乐的时候我们变得更有创造力、很容易就为一件事情想到各种可能(Fredrickson, 2004),可是,难过的时候好像都会觉得是自己的错(Beck, Erbaugh, Ward, Mock, & Mendelsohn, 1961)。
所以,比较简单的方式是等待情绪过去。等到平静一些、心境不再骚动的时候,再去想他的行为有哪些可能。不接电话,的确有可能是他不在乎你,但也可能是他在忙、他想调整你和他之间的距离、他还没有看到为接来电、甚至他也喜欢你,只是他曾经受过伤,所以越是幸福越害怕幸福会结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