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的一篇报道说,北京有位女士肚子断断续续疼了近20年。断时,无事人一样;续时,则痛不欲生。多方求治,都查不出病因。最后在一家医院透视,发现原来腹腔里有一团纱布在作祟。20年前,该女士在某家医院接受腹部小手术,纱布就是那次手术留下的。故事的结局是,法院判那家粗心大意的医院赔付受害者一笔巨款。
钓鱼岛也是这样一团纱布,被留在了东亚的腹腔里,中日关系因此时时作疼。2003年伊始,日本媒体的一则报道,又触动了这团纱布,说日本政府以每年2200万日元的价格租借下了包括钓鱼岛在内的诸岛中的3个小岛。中日关系又因此“发炎”,两国三方(包括台湾在内)都在喊疼。
如果超越钓鱼岛来看中日美俄等大国之间的互动关系,便不难发现,说钓鱼岛是被遗忘的纱布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它是大国棋局中的一枚小子,但却是关节点上的小子,其作用可比它的面积大得多。
东亚的“耶路撒冷”
钓鱼岛肯定不是中日两国人民都要朝拜的圣城,但它确实是中日两国人民都不忍割舍的一块心头肉。它的归属与两国的光荣和梦想相伴,它的丧失与两国的失败与屈辱相随。
1895年,强大的老牌亚洲帝国清帝国战败于新兴帝国日本,原属于中国领土的台湾岛及其所属的澎湖列岛和钓鱼岛一起被割让给日本,日本深谋远虑地将钓鱼岛划归冲绳县管辖。
好像国运和钓鱼岛一同被割走了一样,从此,中国在败亡、衰落和殖民地化的下坡路上越滑越远。1945年,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按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应当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但1951年9月8日,日本却同美国签订《旧金山和约》,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
因此,日本让钓鱼岛暂时躲避了被归还的命运,似乎自己也躲避了衰落的命运,到1971年6月,当美国将冲绳和钓鱼诸岛“归还”日本时,中国正在“文化大革命”的深渊里自我摧残,日本却在经济起飞的跑道上滑向蓝天。钓鱼岛好像是国家的幸运岛和光荣岛,日本没有完全失去,便没有完全战败;中国没有完全收回,便没有完全胜利,历史的创伤便没有痊愈。
尽管有舆论认为,1960年代末联合国的一个委员会宣布钓鱼岛附近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这一消息加剧了日本对该岛的争夺,但在中日两国人民心中,钓鱼岛在政治和情感上的象征意义可能比它的经济价值更大。它似乎浓缩了人民的爱国激情,成为拒绝对方触碰的极其敏感的穴位和人们心目中的圣岛。日本每次在钓鱼岛采取单方面行动,都会点燃全球华人的愤怒情感。近日许多有关的中文英特网页,都渲染着这种情绪。
可是,网民们忽略了一件事情,他们对钓鱼岛的情感是直白的,但钓鱼岛问题的成因却是复杂的。复杂问题不可能仅靠情感的方式解决。
美国:保留制约手段的伏着
钓鱼岛问题原本与台湾问题一样简单:归还中国就完了。但日本方面对钓鱼岛的特殊处理(将钓鱼岛划归冲绳县管辖)拖延了归还给中国的时间。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国与中国及日本的战略关系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二战中的盟友中国,随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的节节胜利,正在节节变成美国的敌国;二战中的死敌日本,在向美国投降之后,由于其对美国制度的复制,则成了美国在亚洲对抗中国和苏联的盟友。
蒋介石的台湾虽然还是美国的盟友,但到底是它反攻大陆成功,还是大陆进攻台湾得手,一时还不明朗,在钓鱼岛会不会最终落到共产主义中国手里尚不清楚的情况下,美国于1951年9月8日同日本签订《旧金山和约》,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都划归自己托管。如果台湾胜了大陆,冲绳给日本,钓鱼岛给中国;如果大陆统一了台湾,二者都给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