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人权变主权”逻辑。说钓鱼列岛中的4个岛屿是某个日本国民的私产,尊重私人所有权是个人权范畴的问题,它没有国界,日本政府抢先租借,从而获得了经营权,并且为此付出了成本,似乎日本政府对钓鱼岛的排他性独占权就发生了效力。其实,这是一种逻辑游戏,是法律上的自慰行为。人们只要问,那个岛主的所有权是如何产生的,就露出了马脚。
二是得陇望蜀逻辑。2003年,李登辉关于“钓鱼台列岛乃日本固有的领土”的高论显然鼓励了日本的雄心。如果此论成立,有什么理由说台湾不是“日本固有领土”呢?都是清政府在《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的,又都是《开罗宣言》规定要归还中国的,如果通过变戏法将钓鱼岛变到了日本手里,在台湾问题上也可以玩同样的戏法。所以,赶紧先得“鱼”,再望台。
尽管如此,日本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似乎并未有志在必得的决心,倒不如说它在试验中国对钓鱼岛主权要求的决心。它的做法是放气球,如果对手不作反应,它的气球便越放越大,最后积小成大,积假成真。
日本知道,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是个关键因素。美国用钓鱼岛平衡中日,日本也想用钓鱼岛制约中美。美国对中国的需求大幅下降或急剧上升,日本都会打钓鱼岛牌。下降时打,希望得到它,所以在冷战结束后的1990年代它在钓鱼岛上做的小动作多;上升时打,是想制造点难题,离间一下中美关系,因此在美国进行反恐战争,不再把中国视作敌人的今天,又玩“租借”把戏。
对日本而言,钓鱼岛的妙用还不止这些。它用钓鱼岛刺激中国,来间接压制朝鲜,它知道一物降一物的道理:它怕朝鲜,中国有求于日本,朝鲜也需要中国。在朝鲜恢复核武器试验后,日本的恐惧增加了。当美国准备通过联合国来解决朝鲜问题时,日本感到自己被排除在外了,打钓鱼岛牌,可能是一种警告。
日本打钓鱼岛牌不仅给中国、美国和朝韩看,也给俄罗斯看。2003年1月中旬,日本首相小泉访问俄罗斯,自然想和俄罗斯谈谈北方四岛问题,拨弄拨弄钓鱼岛,一方面是通过疏离一下中国,来亲近俄罗斯,它参透了中俄之间的微妙关系;另一方面是想告诉俄罗斯,它在领土问题上很固执。